优秀教育管理论文2500字_优秀教育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3
- 241
...
导读:优秀教育管理论文2500字在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并非一件易事,而且在写作的过程当中也都是尤为严格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觉得写作论文太难了,本论文分类为教育管理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教育管理论文25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教育管理论文2500字(一):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竞技体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的关注度也有了明显提高。但更多时候运动员关注的内容是技能训练,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体制也需要经历一次改革,从单一化过渡至多元化,以体育部门为主体,多个部门共同合作。近年来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文件,致力于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主持之下,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发展,更多地涉及到运动员的日常训练、生活、退役后就业等相关内容当中,也对文化教育与保障工作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贯彻部署文化体制改革,就需要针对体育事业与文化教育间的密切关系,分析如何更有效地指导文化教育工作,引领体育文化的塑造。
1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管理的现状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而竞技体育水平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竞技体育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从整体架构来看,当前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通过三种途径来展开。第一种是通过全国体育学院系统,包括高校系统在内的教育工作;二是体育系统自办的文化教育机构,包括专业的体育运动学院类型等;三是通过不同级别的体育运动学校与职业院校来展开。叨钡奈幕逃逑涤朐硕盗诽逑抵浔硐殖隽嗣芮械牧担绕涫窃诤蟊溉瞬诺呐嘌敝小J导噬希庑┨逵盒;蜃ㄒ档脑硕佣寂浔噶俗诺奈幕纬蹋遣煌逃愦蔚目纬躺柚冒才拧T诘鼻暗奈幕逃芾硖逑档敝校硕盗诽逑嫡急裙蟮奈侍庖残枰玫浇徊娇刂啤S判阍硕钡奈幕逃侍庖丫辉倬窒抻谔逵棵庞胄姓棵牛且ü喔霾棵偶涞男骱献鳎迷硕痹谥耙瞪哪谀芄幌硎苤贫壬系谋U蟍1]。
2当前文化教育管理体制的问题
2.1文化教育与训练之间的矛盾问题
文化教育与技能训练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虽然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体教结合”的发展模式,但即便是专业体育院校,运动员的日常学习和教育工作仍然由教育部门负责,并按照体育部门结合比赛计划时间来安排训练计划,使得学期和赛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冲突。再加上运动员本身的专业项目类型有所差异,训练时间和比赛时间不尽相同,如果要选择集中授课模式,无疑难度较大,效果并不够理想。
2.2就业转换机制问题
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成为了当前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是运动员成绩却成为了影响他们前途的重要内容。即便是优秀运动员,在退役后也不免走向择业岗位,而我国因伤病导致推移的运动员数量较多。西方国家在运动员训练方面没有严格的体制限制,但运动员职业化却是未来经济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2]。所以,如何处理好就业转换问题,也是未来文化教育的关键。
2.3管理体系发展速度较慢
前文所提到的“体教结合”发展模式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也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旨在解决高水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问题。而我国自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就朝着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训练计划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之间也面临了一定的矛盾。在旧的教育评价体系之下,缺乏创新的管理体系必然会影响到经济体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实际上,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一味照搬学院教育的“学院式”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换言之,运动员的教育问题需要着眼于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才能从人力资源中得到社会保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3影响因素与体制改革方案
3.1“金牌”思想下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优秀的运动员都非常重视比赛项目中的名次与金牌指标,这正是造成重视训练,忽视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除了运动员本身的文化教育需求的教学质量要求与教师配备外,还需要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规划,例如对教练员的综合文化素质进行考察,体育部门与主管部门应该共同负责这些事务,按照专业技能与理论知识水平两项指标进行考核,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金牌数量,这对于文化教育工作是非常不利的[3]。
3.2就业转换问题的应对方案
实际上,我国优秀运动员的职业转换问题出现了过度依赖政府部门的现象。再优秀的运动员,在退役后都需要面临择业等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一些具有影响力或取得良好成绩地方运动员会得到政府部门与体育部门的政策优待,例如安排至相应的体育岗位从事教练员、行政管理工作,此外部分运动员会选择自行从商、移民发展。但我们需要意识到的问题在于,运动员推移后的安置问题需要相关制度与文件的规定,在这一方面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处理。优秀运动员的职业转换不可过度依赖政府,而是应该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之下,进一步拓宽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渠道,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掌握好职业技能,尤其是体育事业管理方面的人才。所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也应该针对性地做好相应工作。
3.3注重管理体系的发展
管理体系方面,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管理体系应该避免完全依靠体育部门的主导管理,而是要通过提升体育地位的方式,让相关部门融入更多的内容,从体育教育、就业、保障措施等多维度信息入手,实现多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形成协调共同管理的局面。具体来看,应该以教育部门为主要管理部门,其它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配合,结合运动员的职业特点来开展职业规划,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初期就能明确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积极推进优秀运动员的“院校化”发展,整合体育资源与教育资源,更好地促进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改革推进[4]。
4結语
针对于当前竞技体育存在的物化与教育脱节问题,就需要针对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制度管理体系展开研究,进一步推进国家竞技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进程,使其能沿着正确的轨道稳定发展。
优秀教育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河南省优秀运动员高等教育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运动员理解动作结构、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训练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并且有利于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但是,由于现役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就读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一些误区,直接导致了运动员学习质量不高,学习目标难以完成等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目前现役运动员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探讨运动员大学生的管理对策,以提高运动员大学生就读的实际效果。
【关键词】河南省;优秀运动员;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2分析与讨论
2.1河南省优秀运动员高等教育管理现状
2.1.1总体情况
河南省政府和体育局非常重视运动员就学状况,每年都划拨专门的经费支持优秀运动员入校学习。河南省各高校招生部门依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规定,根据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每年都从各个优秀运动队中招收一定数量的运动员入学就读。目前,河南省优秀运动员主要就读的高校有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南阳师范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省内外数十所高校,以河南省内高校就读为主。
走访调查显示,各运动管理中心对运动员申请到高校接受文化教育持较为支持态度,各运动队也原则上支持运动员上学(很支持的占90%,支持的占10%),并努力创造条件让优秀运动员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
绝大多数的优秀运动员都希望能在在役期间进入高校学习,期望自己能尽早成才,能更好地认识并融入训练基地以外的世界。尽管一边训练一边学习使运动员大学生不可能像普通学生那样全身心用在文化学习上,但是大多数运动员还是认为自己可以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有精力、有时间在运动队训练的同时接受高等教育。
2.1.2现有管理机制
2.1.2.1招生录取
目前优秀运动员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高校自主招生,主要包括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招生、部分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二是普通高校统一招生;三是函授招生。其中,“单独招生”计划所占比例较大。河南省具备运动训练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有6所,具备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资格的院校5所。因此,“单独招生”是河南省优秀运动员入学的主要途径。
2.1.2.2学生管理
目前,在河南省普通高校就读的优秀运动员,其行政关系、平时的训练、比赛仍由运动队负责。文化课学习时的教学、学籍管理等,则由高校所在院系负责管理。在管理中,高校主要采取集中编班(俗称“校外班”)的管理方式,即入校后按指定的授课点集中组班学习,按照独立的教学计划授课和考核,一般采用派老师上门教学和部分课程到学校上课的方式。
2.1.2.3学绩管理
河南省各高校对运动员大学生均采用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要求运动员大学生通过3年—7年的学习,修满约150左右的学分。既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也允许学生在规定时限内边读书边工作或停学创业、申请转专业、申请休学等而延迟毕业,体现了较强的灵活性。
部分高校针对优秀运动员学生设置了专门教学计划。优秀运动员学生的学习一般采用“单科累进”,课程考核一般随堂进行,避免因比赛、训练而导致课程学习的间断。在成绩管理方面,各高校针对运动员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考试、考核中适当降低要求。
2.2存在问题
2.2.1宣传工作不到位,入学政策限制较大
在重点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上,各个运动队实际意见不尽相同。部分运动队为了能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往往会“争取”重点运动员推迟就学,给高校招生带来很大的阻力,使得整个高校优秀运动员的招生缺乏计划性。
另外,依据国家政策规定,进入高校的运动员学习专业为运动训练或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这样“一刀切”的政策规定,使一些有文化基础或特长的运动员学生,无法进入其他专业学习。专业的限制也使一部分计划毕业后从事其他工作的运动员大学生需要重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在时间和资源等方面都是一种浪费。
2.2.2协调不力,学生管理存在漏洞
在学生管理中,训练、比赛、日常生活等由运动队进行管理,而教学、学籍管理则由高校来完成,所以在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教育问题上,招生院校和训练单位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分歧,比如运动员的上课时间问题、考勤与请假等。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在管理中出现两个管理部门职责不清,“人人都管,人人都不管”的现象,出现了“管理真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其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缺乏合作意识和经验,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奖励与处分管理中,也出现“重奖励,轻处分”,甚至出现“重奖励,无处分”的管理状态。奖励与处分管理系统中奖励是应该占主导地位,但是奖励所占比重过大,会造成奖励的激励作用大大降低,从而造成管理中的不稳定状态。各运动管理中心对运动员大学生获得高校奖励持积极态度,运动员大学生达到高校的奖励标准,各运动管理中心会积极帮助对运动员大学生进行奖励申请;而对运动员大学生违反高校相关管理规定的,各运动管理中心则对教育工作不够重视,甚至帮助运动员打通各环节以达到减轻或减免处分的目的。而高校为了吸引优秀运动员学生入校就读,从而获得更好的知名度和社会效益,对运动员大学生违反高校规定不是特别严重的一般不予处分。
2.2.3“学训矛盾”仍然突出
学训矛盾是我国现有运动员培养体系下存在的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其原因在于运动训练与文化教育各自的规律不同。〔1〕目前,我国的优秀运动员培养体系中,运动员从小开始就进入专业运动队进行训练,只有少量时间用于文化教育,与普通高校的其他学生相比,文化基础差、底子薄的问题非常突出。在进入普通高校就读后,由于优秀运动员还是保持运动员的身份,还有争金夺银的任务,必须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投入训练和比赛,使得他们在训练与文化教学的时间上、训练和文化学习的精力的分配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
2.2.4体育管理部门对教学的认识度和参与度不够
调查中发现,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与体育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忽视了各运动管理中心的意见,导致在课程设置上与各运动队及运动员的实际需求出入较大。
2.2.5高校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
随着近几年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各高校的师资力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为此,多数高校为了优先满足普通大学生的教育需求,相应地放松了对在训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教育,通常采取压缩学时、降低考核标准的做法。结果,高校只是为运动员提供了一张名不副实的“缩水”文凭。在教学方面,由于课余时间授课,学生文化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存在,一部分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教师由于教学任务、科研任务重,不愿接受针对大学生运动员的“校外班”的授课任务,教学安排上有时会显得捉襟见肘。部分授课教师也未能根据运动员的基础和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造成理论教学与运动员实际相脱节,引不起运动员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此外,河南省各训练单位没有多媒体教室和网络计算机教室,高校授课教师无法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来授课。
3对策与建议
3.1建立管理操作平台
3.1.1进一步统一和明确培养目标。
河南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与高校应在培养优秀运动员大学生目标方面具有统一认识、统一思想,把提高运动员大学生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水平优秀体育人才作为目标,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保证目标的实现。
3.1.2出台管理实施细则。
建议省体育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结合河南省实际出台相关政策,为加强我省运动员文化教育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另外,省体育局、各运动管理中心要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的领导,将其纳入河南体育发展规划,制订必要的政策措施,提供专项经费,将其作为运动队建设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来抓。
3.1.3建立相应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高校和各运动管理中心都应建立起具体管理和执行部门,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此项工作,齐抓共管,共同合作解决运动员在训练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建议省体育局有专人负责指导学校的文化教育建设和发展工作,定期对文化教育进行具体指导和监督,在政绩考核时,此项工作也应占有一定的比重;各运动管理中心的运动队建立以领队为主、教练员为辅的管理、监督、帮助运动员学习文化的责任制,建立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奖优罚劣,年终考核及聘员时,队员文化学习情况应作为一个参数。
3.1.4建立沟通网络。
根据运动员大学生的双重身份,可以建立一个使体育与教育部门沟通更顺畅、合作更紧密、支撑力度更大的沟通网络。比如建立网站系统平台等等。
3.2完善管理体系
3.2.1加强招生宣传,适度扩大专业选择。
高校每年应主动到各运动管理中心了解情况,掌握各运动管理中运动队运动员的个人情况,加强政策宣传,提高招生宣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招生计划方面,按照有利于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原则安排招生计划。比如,按照“相对集中授课”的原则安排招生计划,分年度招生,招生计划能集中用于2-3个队或1-2个训练单位,以便结合运动队训练比赛情况安排教学。另外,各高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以考虑为这些运动员多提供几个文科类实用性强的专业供他们选择。如果运动员能够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上去读书学习,这将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3.2.2依托管理网络,严格考勤与奖惩管理。
依托高校与体育管理部门建立管理网络,严格运动员大学生的考勤与请假的程序,让各运动管理中心积极参与到考勤与请假管理工作中来,加强对考勤与请假管理的监督。制订切合实际的、符合运动员特点的奖惩制度,建立记录运动员大学生学习、训练的数据库,贯彻“奖主惩辅、奖惩并举”的原则。
3.2.3灵活的弹性学制,重点缓解“学、训”矛盾。
依据运动员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打破传统的本科毕业的时间期限,缓解学、训矛盾。例如,对长期在外的运动员大学生可采取以休学处理,待其运动生涯结束或者比赛频率降低有时间参加文化课课程学习的时候,重新进入学校学习。
3.2.4采取灵活的教学计划。
各运动管理中心依据本中心项目特点、运动员的实际情况,主动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提出设想和问题;高校也应在教学计划制定上重视运动管理中心的意见,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制定真正符合各运动管理中心、优秀运动员大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实施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在与运动队进行充分的沟通后安排符合实际的教学计划,避开运动员外出训练、比赛的时间,充分利用其有限的业余时间。同时,要建立完善的补课、补缺、补考制度,尽量保证教学进度。
3.2.5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根据运动员经常在外地训练、比赛的特点,可为运动员提供专门的远程网络教学。根据运动员大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便能够更有效地保障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应组织优秀师资力量,编写适合优秀运动员使用的教材或讲义。
3.2.6整合各高校间教学资源。
建议省教育厅、省体育局出面协调,使各高校运动员大学生相同或相近课程成绩相互承认,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