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硕士论文4900字_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3
- 492
...
导读:教育学硕士论文应该怎么写?相信这个问题应该都是很多人都觉得比较困惑的一个问题了吧,毕竟现在论文的写作愈发的严格了,想要完成论文的写作也是不容易的,本论文分类为教育学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教育学硕士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育学硕士论文4900字(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评述与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竞争力。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研究、科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科研能力现状研究和科研能力培养方法研究几个方面。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构成研究,以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方面。经过综合分析,提出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需要加强导师指导,增加学术训练,促进学风教育等培养策略。
关键词:科研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述评;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9-0001-03
一、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实施的精英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科技竞争力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有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56万人,2014年较2013年扩招2.1万人,2014年普通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7.9万人,占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的4.3%。在硕士研究生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人文社科课题研究,甚至与理工学科开展交叉研究,许多科研成果的获取他们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社会在发展,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更需要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了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可从总体来看,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差强人意,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培养策略具有研究价值[2]。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978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开始恢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随之扩大,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其中研究生科研能力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科学研究能力现状,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等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研究[3]。
(一)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
专家学者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构成要件。李吉霞(2006)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包括搜集整理资料、团队合作与交流等,还应该包括论文的写作能力、对计算机和外语的掌握及熟练使用的能力[4]。中国人民大学宋继文(2010)认为,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發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文献的能力、实施研究的能力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可以涵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5]。巩亮、张万红等人(2015)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问题的产生、问题的形成、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和结果的汇报五个维度[6]。
(二)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
研究者们将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大多数归结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周晓丽(2011)分析认为,研究生扩招影响到研究生生源质量[7]。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与水平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再者,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导师的指导力度不够,研究生院校学术氛围不浓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巩亮、张万红(2015)采用多元分析法开展研究,发现对科研能力的影响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的因素包括导师的学术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边志华(2015)则从另一角度说明,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淡薄、高校科研环境的制约和学术氛围不浓等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原因[8]。
(三)科学研究能力现状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赵瑞瑞(2010)以苏州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导师的指导力度匮乏,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欠佳,资料搜集能力不足,资料处理能力薄弱[9]。于巍、张立军(2013)分析研究生培养现状,认为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的、缺乏坚定的科学研究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素质不均衡等主要问题。
(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
由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的归因不同,因此提出的对策是多方面的。边志华(2015)认为,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指导作用、改善高校科研环境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是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李吉霞(2006)主要从加强导师科研指导方面提出建议;宋志航(2008)则提出了教育方法应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适应、导师采取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增加培养经费等措施[10];郭学渊(2010)则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11]。
三、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从时间上来说,国外开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比国内早,著作也更丰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构成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一)能力构成的研究
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能力构成做出了界定。斯皮尔曼提出能力构成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二因素论”。其中一般能力是人的基本智力水平,特殊能力表现在人某方面的特长。美国学者瑟斯顿认为,能力是由人的原始能力和因素构成,并且他们是彼此无关的;吉尔福则提出了能力由操作、材料、产品构成的三维模型;从教育维度,Megrew(1990)把能力分成三部分,即智力、情感、身体;从管理维度,Devisch(1998)把能力分为三部分,即职能能力、核心能力、特殊能力;戚鲁(2003)把能力归为德能、体能、智能、技能四类[12]。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
德莱门特、皮纳德等论证了集体指导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蓝森(LanserE.G.)提出导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一种合作关系,主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ClarkB.R.)对美、英、德、日、法五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13];葛芝金(1996)认为,国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和课程设置对科研能力的影响[14];布威尔(1999)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研究计划、考试资格等。
四、研究现状评述
梳理国内外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且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不难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在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对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结构要素并没有深入准确的描述。
现有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没有针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开展有效研究,没有厘清相关变量的关系,没有开展变量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
在现有的研究中虽然有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措施与办法,但大多数是从经验层面分析的培养办法,并没有实例证明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五、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导师指导
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三周内,采取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导师,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制订研究上的课程学习计划,并填写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书。培养计划包括培养方向、课程名称、学分、论文方向等,明确导师职责,制订学生研究计划。
(二)增加学术训练
1.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学习,完善课程体系
针对研究生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知识、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而达到提升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目的。并鼓励研究生从理论学习走到实践中,实践强化理论价值,并反作用指导实践。通过社会实习或实地调研,促进基础理论与实践目标的有机结合,对此展开实践数据和案例收集工作,进而完善或强化教育学术理论研究。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学术训练中的主导作用
制定一系列激励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制度和措施,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政府部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研究生导师。与此同时,重视导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导作用。课堂教学是展开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阵地,导师队伍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并将其教学目标深化到课堂教学的每项细则中。彻底改革传统科研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型、自主性教育探究模式,例如,学术成果汇报或展示、小组研讨报告、学术探究总结、科研实践报告等。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价值,让研究生通过实践反指导作用于理论性的科研创新中。
研究生院校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联合建设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搭建研究生实习基地。构建包括研究生部、招生就业处、国际合作交流处、校友总会、实习实践基地等在内的管理协调平台与工作机制,使学术训练及创新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通过与不同院校合作交流,强化各院校学术力量的优势互补性,打造各院校相同或相似学术力量的优化合作机制。对此,高校间切实强化交流培养和访学计划,为学术交流提供专门场所,定期开展科研教育论坛或研讨,各高校应予以重视和支持。
4.加大创新训练经费投入,建立学术创新激励机制
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教师培训、场地环境、教学设施和实践环节上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学院应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多渠道、多层面地解决学术培养经费的保障问题,为研究生创新训练提供资金支持。
(三)促进学风教育
1.营造氛围,倡导学术诚信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面向研究生开展以加强学风建设为主题的专题论坛。二是发挥导师作用,形成师生良好互动。通过定期的教学抽查、座谈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各类督察工作,强化和落实导师责任。三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2.以人为本,构建长效机制
一是规范落实,注重监督,建章立制保障优良学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条例,规范科研经费使用、论文及成果署名规范等规则,倡导优良学风。二是科学评价,强化激励,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生活待遇,使其专心学业与科研工作。三是典型示范,构建有力的监控保障体系。对所有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杜绝学位论文中抄袭、剽窃、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3.形成合力,注重监督实效
学术委员会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环境;研究生辅导员在工作中突出学术道德教育,组织开展学术道德规范等主题活动,做好研究生管理部门、专业导师与研究生的协调沟通工作。
4.实行动态化考评机制
研究生学术考核标准单一和僵化问题的解决,也是研究生学术培养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结合现有研究生教育评估趋势,建立学科化的立体动态考评标准。制定的标准要切实结合学术研究进展、社会实践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融学术科研训练与导师评价为一体,采用动态化、多元化的研究生考核形式,在研究生考评人员的选定上,应严格按照学术建设成就和考核标准执行。
教育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体系对比研究论文
摘要: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以中国和蒙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了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不同之处,然后针对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评价。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与借鉴。
关键词:中国;蒙古国;教育学硕士课程体系;比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2-0115-02
一、引言
教育学作为当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专业领域,在培养国家专业教育型人才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当前世界上教育学硕士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如火如荼的阶段。虽然中国和蒙古国的地理位置很近,但是这两个国家在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本文立足于对比分析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分析这两个国家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利弊之后,互相取长补短,然后改革和优化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最后能够为提高本国的教育学硕士培养质量提供一些实践性的意见。
二、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体系比较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等。
(一)课程目标对比
从课程目标的概念来看,课程目标只是在课程实施、课程设计以及课程开发中所体现的一种教育价值。课程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从中国两国教育学研究生硕士课程目标来看,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教育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等。同时,要学好一门外语,并且拥有能够进行科研工作以及教学的能力。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大部分中国教育学的硕士研究生要花很多时间用于论文的写作中,只有小部分时间是用来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而从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的课程目标来看,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目标[2]。蒙古国教育部对课程目标没有进行硬性的统一规定,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教育学方法论。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需要重点学习一个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研究技能,然后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对口的工作。蒙古国的高等院校不仅仅开设一些基础理论课程,还会开展一些实践性课程以供学生学习,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课程目标。
综上,中国和蒙古国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中蒙两国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不同之处则在于,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实践能力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课程内容对比
课程内容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引下,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而组成的学习内容[3]。课程内容重点展现了学生在课程教学中所面对的关键问题。从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研究生课程内容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重点是集中于一些教育基础理论的学习,例如《地方高等教育研究》、《高等教育史》以及《教育哲学等》,同时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比较少,所设计的领域也比较狭窄。在中国教育学研究生硕士的课程内容建设中,这些基础性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后期硕士论文的写作打下基础的。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也有少部分是讲座或者座谈会。反观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很多,种类繁多,设计的领域十分广泛。同时,这些课程内容重点是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方法论,如《高等教育中用数据来改良政策》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这些课程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时候,大部分是以学生讨论为主,然后让学生在课外收集学习资料,谈论自己对这门课程的体会等。
綜上,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课程内容也有着不同之处。综合对比,中国教育学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同时教材都是由国内的学者编写的,然后使用中国教育部指定的教材。但是可以看到的是,这些课程教材内容比较陈旧。但是蒙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有较强的实践性。这也是中国和蒙古国在教育学硕士课程内容上存在的最大的不同。
(三)课程实施对比
课程实施是指课程的实际开展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落实课程牧宝以及展开对课程内容的实践等。课程实施主要是为了发挥课程对学生的作用,也是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4]。
在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实施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教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也不高。在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中,虽然也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蒙古国很多高校与国外的高校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课程实施中也借鉴了这些学校的课程实施模式。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十分符合教育学硕士培养的方向[5]。
综上,从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课程实施来看,其共同点就是通过课程的方式来展开课程内容的学习。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教育学硕士课程实施方式灵活性不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蒙古国实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研讨会有过分设计的痕迹,这种讨论会借鉴别国的经验比较多,没有考虑本国学生的实际情况。
三、中蒙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实施体系评价
上文针对中蒙两国的教育学硕士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进行了对比。接下来,将分别对中国和蒙古国的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评价。
(一)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评价
从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点来看,十分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毛泽东思想等基础课程理论的学习。同时,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硬性要求学生要掌握一门外语,这对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生存发展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但是,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缺点也比较多,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相关理论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方法论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二,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没有与时俱进,课程内容十分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知识更新的需要。第三,中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施方法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评价
在课程实施中,创新性的借鉴发达国家使用研讨会的形式来开展课程,这种课程实施方式十分新颖,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是,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也有些许不足,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课程内容设置过于分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门知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没有一个专攻的领域,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进行针对性的有效学习。第二,学生学习的内容过于注重外界社会的需求。却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为一个教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也应该培养学生的教育学理论知识,让学生能丰富自身的修养。从而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四、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围绕中蒙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对比及评价展开。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这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中国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紧接着本文对中国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评价,分别分析了这两个国家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优点和缺点。在未来中国和蒙古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发展中,可以充分借鉴对方的优点,避开不足之处,从而促进自身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善。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