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垓下之围三十 垓下之围》教案
- 新闻资讯
- 2024-11-30
- 1
网上科普有关“高一年级语文《垓下之围三十 垓下之围》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一年级语文《垓下之围三十 垓下之围》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网上科普有关“高一年级语文《垓下之围三十 垓下之围》教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一年级语文《垓下之围三十 垓下之围》教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二、请学生根据注释正音、朗读课文。
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句子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
于是:在这时
忼慨:同“慷慨”,情绪激昂(忼,慷的古字)
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四、小结
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所以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高二下册《张衡传》优秀教案
导语;《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记作者青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回忆家庭琐事,抒发了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下面是其优秀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方法: 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 :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 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第二、三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第二段:
1、“然余居于此”中“然”和“居”应怎样理解?
答:然,但是,表转折;居的用法是居住,作动词,它的其它用法还有:
①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居官守法
④二者必居其
⑤昂其值,居为奇货
⑥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意思:①经过 ②处于 ③当,任 ④占据 ⑤存储 ⑥坐
2、本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多可喜”转景入画,“多可悲”点人事兴衰。
二、分析第三段
(一)分析第一层
1、释义:
①先是:即“先于是”,在此以前。
②……为一:成为整体,“一”是数词作名词。
③“而”的用法:
A 墙往往而是 B 客逾庖而宴
C 呱呱而泣 D 而庭阶寂寂
E 某所,而母立于兹 F 余扃牖而居
释义:A修饰连词,“地” B顺接连词 C修饰连词 D转折连词 E“尔”,你 F修饰连词
④东犬西吠: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鸡栖于庭”是什么句式?
状语后置句式。栖,读音同“期”,居住,停留。
3、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答:写与诸父饮,后庭院一再变迁,家境没落,表现一个“悲”字。
(二)分析第二层
1、妪:老妇人。
2、乳二世:乳,名词做动词,喂乳。
3、“厚”的用法:
①先妣抚之甚厚 ②水之积不厚
③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④遂厚葬之
意思:①好 ②深 ③忠厚 ④优厚
4、“先”的用法:
①争先恐后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 ④先妣尝一至
⑤先达德隆望重
意思:①前面 ②率先 ③在……之前 ④逝世的 ⑤前辈
5、“所”的用法;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鱼我所欲也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所以动心忍性
意思:①地方 ②……的东西 ③被 ④用来……的方法
6、分析:试概括本层的主要内容。
答:本层简间接追述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三)分析第三层
1、束发:古人男子十五岁要把头发束起来,表示成丁。
2、“过”的用法:
①大母过余 ②非寡人之过也
③过故人庄 ④有过之,无不及
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⑥从轩前过
意思:①看望 ②过失 ③拜访 ④超过 ⑤犯错误 ⑥经过
3、“若”的用法
①久不见若影 ②仿佛若有光
③噤若寒蝉 ④若夫乘天地之正
⑤不思而言,童子不若
意思:①你 ②像 ③像……一样 ④至于 ⑤比得上
4、“效”的用法
①吾家读书久不效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③斯用兵之效也 ④东施效颦
5、“当”的用法:
①他日汝当用之 ②以当南日
③木兰当户织 ④今当远离
⑤旗鼓相当 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⑦安步当车 ⑧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意思:①一定②“挡”,遮挡③对着④将要⑤对等⑥把守⑦当作⑧如果
6、分析:本层写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写自己怀才不遇,表现了愧对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读本段文句,指译难句,板书总结。(略)
第三教时
教学目标: 分析最后三个自然段,并总结。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四段:
1、“故”的用法:
①轩东故尝为厨 ②公问其故
③温故而知新 ④西出阳关无故人
⑤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⑥此物故非西产
⑦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意思:①从前②缘故③旧的④老交情⑤所以⑥本来⑦仍然,还
2、“殆”的用法
①殆有神护者 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丧失殆尽
意思:①大概②危险③“怠”,懒惰④几乎,差不多
3、分析:试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和项脊轩四遭火灾未焚毁的往事。
二、分析最后两段。
1、“为”的用法:
①余既为此志 ②庭中始为篱
③吾从板外相为答应 ④轩东故尝为厨
⑤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⑥窃为大王不取也
⑦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⑧唯弈秋之为听
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⑩为富不仁
①写②做③作④作为⑤被⑥认为⑦替⑧宾语前置的标志⑨是;呢⑩为了
2、“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归宁,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3、“书”的用法:
①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②书非借不能读也
③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④得鱼腹中书
⑤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⑥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⑦或凭几学书 ⑧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4、“余久卧病无聊”中“无聊”与现代汉语用法是否相同?
答:相同。这里指没有精神寄托。现代汉语也是指因精神不好而烦闷。
5、“制”的用法:
①增其旧制 ②其制稍异于前
③其牙机巧制 ④履至尊而制六合
⑤因地制宜
意思:①规模②式样③构造④控制⑤制定
6、正文与附记写作时间大约隔多久?
答:大约十六七年。35岁中举后即离开项脊轩定居嘉定;29岁时魏氏卒,故为文当在18岁,35-18=17。
7、最后一句在文中有何表现作用?
答:作者回忆妻子手栽的枇杷,睹物思人,表现自己内心无限惆怅的心情。
三、齐读附文,分析板书:
四、中心: 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追忆了许多可喜可悲之事,写出了对这座百年老屋的亲切感受,也写出了对亲人的深挚怀念,同时也寄寓了自己功业未就的忧愤心情。
五、写作特色: 文风朴实,感情真挚,叙事曲折,自然动人。
1、景物描写富有诗意(第一段)
2、细节描写真实感人(老妪与我的交谈)
3、骈散结合的语言,收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如描写景物的句子)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
高二下册《张衡传》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范晔及《后汉书》。
(2) 梳理掌握文言知识及相关文体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 学习人物传记写人叙事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 采用质疑导读法,让学生在自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 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伟大科学家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教学策略: 1、 设计艺术: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
2、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导读法、联系旧知归纳法。
教学计划: 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1、疑难词句的处理。
2、 探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文章重点记叙了张衡的科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二年级就学过一篇文章《数星星的孩子》,可见主人公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范晔《后汉书》中的《张衡传》一文,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位被郭沫若称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的汉代科学家张衡。
二、 学案导学: (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先学后教,当堂消化。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依照导学学案预习。)
1、知人物:作家及张衡简介(见注解①及教参142页《张衡的生平及成就》。)
2、识常识:文体常识:人物传记,包括传记特点及种类等。
3、课前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⑴三辅、太学、五经、六艺。
⑵管职升降与人才选拔:孝廉、公府、公车、举、辟、召、征、郎中、太史令、拜、迁、转、出、视事、乞骸骨等。
4、正读音:
请大家认真听课文录音朗读,将生字词注音注在原文上。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断句。
提示学生读全文,注意属、璇、罔、蟾蜍等字的读音。
5、释词义:
⑴重点词、疑难词,依据书下注释理解词义,进而理解句子含义。
⑵通假字:
①员径八尺(员通?圆?)
②形似酒尊(尊通樽)
③一时收禽(禽通擒,擒拿)
⑶古今异义词
①举孝廉不行。(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今义:不能走路。)
②衡下车(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指从车上下来。)
⑷活用词: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⑸多义词: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证据)
③兵未战先见拜征(预兆)④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举:①举欣欣然而告之(全,都。)②举孝廉不行(被举荐)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介词,拿,用)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
⑤何不作以上,莫令事不举(成功)
观:①因入京师,观太学(游学)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③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建筑物的一种)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看见)
⑤无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看)
施:①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设置)②靡计不施,迄无济(施用施行)
致:①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用)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③闲情逸致(情致,情趣)
6、知句式:
⑴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
⑵被动句
举孝廉不行(他被举荐为孝廉不去应荐)
连辟公府不就(他多次被公府征召也不去就职。)
⑶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⑷状语后置句
验之以事
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⑸省略句
(张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讽议(于)左右
果地震(于)陇西
三、 问题设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采用明段意分段法,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明确:⑴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第一部分(第1段)记叙张衡的学业、品德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第三部分(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
⑵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2、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1)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3忧国忧民,作《二京赋》,收拿奸党。
(2) 其?才?高于世表现在○1善属文○2善机巧○3善数学○4善政事。
3、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让学生联系文章原句多角度探究问题原因。教师巧妙运用质疑导读法,鼓励学生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逐步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联系文句自己组织答案。)
师问(1)张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在文章第一段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说明其中原因。
生答:张衡?少善属文?。
游三辅 观太学 ○遂 通五经 贯六艺
因果
联系上下句道出各种原因
概括: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原因之一)
教师顺势引导启发:(2)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
生:?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不慌不忙,镇静,淡泊宁静。
译文注释为: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
启发(3)有哪些句子为?从容淡静?作了注解?
生:?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
概括:谦逊持重,鄙视名利。(原因之二)
生:?精思博会,十年乃成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研核阴阳 妙尽璇机之正?
?言甚详明?。
概括:执着专一,治学严谨。(原因之三)
4、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给?员、尊、饰、形、首、隐、际、所在?等词作注,要求学生参照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翻译,同学以个人思考为主,然后讨论交流共性的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本小节不足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概括要点。(学生讨论逐句概括) 同样分解成两个小问题:
⑴该段的语言有记叙有说明,分别指出。
生:从?阳嘉元年?到?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是说明性语言,以下为记叙性语言。
⑵ 具体说出本文说明文字的说明顺序。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了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
○1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2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装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
○3仪器的机关内外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
○4功能和作用。
○5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个新仪器的认识过程。
○6交代仪器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小段文字像一篇小型说明文,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5、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写了那两件事?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赋》的由来,突出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另一件就是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斗争的事。
教师引导(1)?明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说明什么?
生:说明张衡很聪明,很有政治才干。
再引导(2)?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
四、 深入探究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让学生课前可以上网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各写一篇读后感,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先组内初评,然后各推荐一人上台演讲,各组竞争。
这样从文字表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巩固阅读成果的迁移训练。
五、 疑难探究
1、除课文中介绍的事迹外,同学们对张衡还有那些了解?
方法:将相关知识引入自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课前布置预习:我了解的张衡情况。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有效资料,通过个人钻研以及同学间的交流、切磋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张衡是检验阅读效果的较高层次的要求。讨论交流是自学活动的主要方法。
六、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必须在落实字词句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又反过来帮助我们识记文言词句。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括了张衡一生中善属文、善机巧、善术学、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课下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二翻译练习。
七、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二翻译句子。
2、 梳理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多义词、异义词、活用词、虚词(乃、于)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并且稍作拓展。
八、板书设计
善属文 无骄尚之情 不行
才高于世 善机巧 品德高尚 从容淡静 不就
善术学 (不慕当世) 不应
善政事 忧国忧民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1) 人物传记的写作要领。
(2) 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3) 品味本文凝练平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本文是一篇典型而又精彩的人物传记,以详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一生。描述了他在文学、科学、政治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行的由衷景仰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二、问题设置
1、 从传记中可以看出张衡经历了几位皇帝?(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和帝?安帝?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足
(由此看出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在介绍人物时正是以时间为经线,时间虽长,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
2、 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的?
生: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及政治才干较略。
教师小结人物传记写法:○1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2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3、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生:第四段,介绍地动仪的这段说明性文字就很精简,不到两百字,就详尽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材料、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比如在介绍结构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了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生,补充一点:在描写地动仪的形状时用了一个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很具体,接着又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的准确无误。
师评: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文学,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评价有材料有观点。回答思路清晰,语言上也做到了言简意赅。
生: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少善属文?四个字就说明了张衡具有先天的文学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它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而且还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不睦当时的高洁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形象勾勒出来,如在眼前。
师:这位同学的评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掌声)
生:课文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也是惜墨如金,?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成为政理?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师: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是惜墨如金,没有半句赘言。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师级交待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三、深入探究
1、 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下列课题仅供参考。
(1) 罕见的科圣?张衡。
(2) 张衡的成才之路。
(3) 张衡若在今天。
(4) 张衡的创造性思维。
四、疑难探究
1、 本文和《屈原列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参140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写法,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在今后的人物传记写作中借鉴。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曾经这样说过。我们青年一代又该作何感想呢? 六、作业:
1、 结合课文,思考张衡一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
2、以?我能成为第二个张衡吗?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人物传记 以时间为经 事迹为纬
表 达 以记叙为主 介绍候风地动仪 又以说明为主
详略得宜 重点突出 人物形象特点鲜明
语 言 凝练平实
八、学科组长点评 :这份教学设计既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又能切合学生实际。特别是质疑导读法的运用,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法,只要认真落实、长期实践一定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九、教学反思
《张衡传》教学反思
李家深高中张景刚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质疑导读法,用来指导学生在自渎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从确定自读目标、指点自读门径、授以自读方法三个方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没能真正找到语文学科文言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点。
十、精彩片段(实录)
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张衡传》精彩片段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生:第四段,介绍地动仪的这段说明性文字就很精简,不到两百字,就详尽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材料、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比如在介绍结构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了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生,补充一点:在描写地动仪的形状时用了一个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很具体,接着又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的准确无误。
师评: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文学,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评价有材料有观点。回答思路清晰,语言上也做到了言简意赅。
生: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少善属文?四个字就说明了张衡具有先天的文学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它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而且还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不睦当时的高洁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形象勾勒出来,如在眼前。
师:这位同学的评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掌声)
生:课文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也是惜墨如金,?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成为政理?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师: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是惜墨如金,没有半句赘言。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师级交待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 文章 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一
《寡人之于国也》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作为儒家思想千年亚圣的孟子,他的言辞中更多体现着“经世济民”的社会立场。这篇文章闪烁着圣哲思想的光辉与仁爱的博大。教学这类文章一定要能让学人在文言的背后感受并体会到古圣人那颗炙热的心与照耀夜空的灵魂。也就是说,文言文教学应该在教学“文”的过程中落实“文言”,把教学“文言”作为基础手段,把“ 文化 ”渗透作为终极关怀。“文言”与“文化”不可背道而驰,顾此失彼,断不可把“文言”与“文化”剥离为两张皮。二者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教学目标:
1.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2.掌握文中判断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特殊句式。
3.通过把握梁惠王与孟子对“民”认识的不同,基本把握孟子的经世济民思想。
教学重点 :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教学难点 :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略)
二、导入课文
直接导入,读课文标题。这不是一句完整的话,完整的是课文第一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怎样的语气?(从语气助词“也”以及句末连续运用的三个虚词“焉”“耳”“矣”中可以读出梁惠王:①充满疑问与遗憾;②自我满意感)梁惠王所做的一切最终结果如何呢?(民不加多)注意“加”是“更”的意思。
三、文言基础
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
①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则:表示假设,如果…就…
② 填然鼓之 鼓:名词作动词
③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判断句)
丧:为动用法 死:形容词作名词
④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树、衣:名词作动词
?⑤ 谨庠序之教
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
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⑥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
王:名词作动词
⑦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岁:年成
三、一读课文,辨“民”义(探讨梁惠王与孟子观点分歧的根本所在)
1.理解梁惠王心中的“民”
讨论一: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依附于梁惠王吗?为什么呢?
(明确:不会。因为: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意味着人民生活不安定;2,“王好战”,意味着社会动荡不安全;3,“狗彘食人食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这意味着社会不经困济贫,人民忧患不安心。)注意“检”通假“敛”,是“制止,约束”的意思,“发”是“打开”的意思。“非我也,岁也”是判断句。
讨论二:梁惠王喜欢的“民”一般属于哪一年龄层次的?为什么?
(明确:梁惠王喜欢的是青壮年。因为他“好战”。“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几句话值得我们思考。“河内”闹饥荒,把“民”移到“河东”,为什么还要把一些粮食移到“河内”呢?这说明“河内”还有一部分人需要粮食吃,他们会是哪一部分人呢?“王好战”,梁惠王自然看中的是青壮年,需要保存战斗实力也只能靠青壮年。青壮年需要移到粮食充足的地方,留在闹饥荒地方的只可能是老人和孩子。朱熹说:“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心中装的只是适合作战的“民”,他保的也只是适合行军的壮“民”。显然,梁惠王心中“民”的范围有限的,概念是模糊的,是“小民”、“寡民”。)
2.理解孟子心中的“民”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学习此文,进一步了解孟子及其“仁政”思想;
2、积累文言知识,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思想内容,掌握本文的艺术特色。
(二)过程与 方法
1、学生通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同学间相互合作、问老师等方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疏通文意,读懂大意。
2、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汲取孟子思想精髓,学习本文论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自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克服畏难情绪;
2、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审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言文知识积累
2、孟子思想及 散文 艺术特色
三、课型 讲读课
四、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设想(方法):自学法、讨论法、朗读法、比较阅读法
六、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单元四篇课文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①了解相关作家作品及重要的文学常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②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学会辩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③培养热爱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能从历史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情分析:《寡人之于国也》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是战国中期儒家大师孟子的论说文,文章说理形象、论辩有力,且比较能够体现孟子的仁政主张。在初中时,学生已经接触过他的《孟子两章》中的《得道才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文所表现的主要思想与本文基本一致。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考虑,本文语言障碍较小,想让学生通过自学——结合注释、借助辞书、同学合作、教师答疑等方式,自己归纳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以达到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的目的。本课的重点放在对孟子思想精髓的理解和孟子散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上。具体方法是通过与孔子的思想及《论语》的艺术特色进行比较阅读而获得。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分钟
他,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不忍看百姓“妻离子散”;他希望明君能够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知“地利人和”的至理;他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警示国君们要牢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今天,我们通过阅读《寡人之于国也》,再一次领会一下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二、简介孟子及其政治主张——仁政(略) 3分钟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悟 3分钟
1、读音,停顿,语气语调
2、梁惠王主要与孟子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孟子是否作了直接回答?
四、引导学生“读读--译译--论论”
一课前完成:结合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略)
二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梳理作者的思路,领会高明的论辨艺术。
1、梁惠王向孟子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了解梁惠王提出这个问题的背景吗?
2、“何也?”以什么样的语气读?这一问中包含着梁惠王怎样的心理?
3、他之所以有这种心理的原因是什么?(或“他认为民应多”的理由是什么)
4、孟子对他的疑问作了直接的回答吗?
5、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寓指什么?
6、是啊,梁惠王不但谈不上尽心,还可以说有“虐政”现象,哪一段体现出来了?为什么不直接在惠王发问之后就指出来?
7、从“五十步笑百步”到最后提示仁政,你能认识到孟子论辨艺术有哪些高明之处吗?我们如何借鉴学习?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重点赏析5、6段,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品味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比较阅读,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为孟子写颁奖词,领会孟子的“王道”思想;
2、通过比较阅读、诵读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一、忆旧导新 2分钟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领会了孟子在论辨中善用比喻,寓言委婉劝谏,步步诱导的方法。本节课我们主要来领悟孟子的仁政思想,赏析他激情荡漾的语言——酣畅淋漓宣王道,激情荡漾品语言。
二、引导学生“悟王道,品语言”
一比较阅读
师引:大家知道,孟子师承孔子,是战国中期儒家学说的另一继大成者。我们也曾学习了会儒家经典《论语》中的许多名句,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如: (1)德不孤,必有邻。
(2)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3)巧言令色,鲜仁矣。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师:今天,我们再读两则 (3分钟)
1、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或“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师引:这两则论语与本文的哪两段内容是相同的?体现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仁政------王道
师引:从语言、句式上来讲,孔子的《论语》与孟子的风格有何不同?你们觉得哪种表达更好?(或你们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概括简约----具体详尽
二以声传情读出来(以读促悟)
师引:对于这种激情荡漾,气势磅礴的排偶句、顶真句,我们应该如何去读?语速是快是慢?语调是升是降?语势是强是弱?大家先自由诵读,读出荡漾激情,读出磅礴气势。
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大全三
教学目标:
掌握重要文言知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重点: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感受孟子以民为本、为民请愿的博大胸襟
教学难点:梁惠王的形象,“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
教学过程:
导入:以孟子表达民本思想的名句导入。
以读促悟
找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1—4段。
明确:想要朗读得生动,有角色感,需要把握角色性格及心理
梁惠王的形象分析
明确:梁惠王——治下饿殍遍野却自我感觉良好,自私又自负
分析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及孟子形象
明确:虽然梁惠王移民移粟,但这小恩小惠与邻国国君相比并无本质区别。
孟子——有智慧,胸有成竹
诵读指导:
明确:读出梁惠王的轻浮自负及孟子的气定神闲,胸有成竹
明王道,解仁政
关于“高一年级语文《垓下之围三十 垓下之围》教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26507.html
下一篇:科普知识之生活小知识_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