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是李唐王朝由“开元盛世”转入腐朽黑暗时期。
一、 时代背景
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就任命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怠忽政事,整日沉缅声色;开元二十五年他更潜纳自己的儿媳寿王妃杨玉环入宫,荒*无度,大搞裙带政治;天宝元年以后他又宠信安禄山,养虎贻患,自己埋下祸根。
在所谓“开元盛世”各种矛盾已经发展,到天宝年间更趋尖锐,终于导致了天宝十四年(公元741年)安史之乱的爆发,唐帝国由强盛转入了衰弱。《梦游天姥吟留别》就产生于这样的历史社会环境,鲜明地表现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态度。
二、诗词简介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记梦诗。这首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文学价值:
一、情感表达丰富,意境深远: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通过记梦的形式,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类精神的敬仰和追求,表达了对自由、平等和正义的渴望。诗歌的情感表达丰富,意境深远,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二、想象奇特,夸张大胆: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将梦境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感受到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艺术效果。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不仅展现了李白的才华和个性,也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文化内涵丰富,艺术价值高:
《梦游天姥吟留别》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学作品,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反映了唐代时期的文化、哲学和艺术思想,展现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辉煌。同时,该诗的艺术价值高,被广泛传颂为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唐代文化、历史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还有解析
创背景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 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得罪了权贵,及翰林院同事进谗言,连玄宗也对他不满。
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 ,到兖州 《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把梦中游历天姥山的情形写成诗,留给东鲁的朋友作别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梦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天姥山,天姥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天姥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天姥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梦幻境界飞去。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梦境
写作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有“诗仙”之称。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腐朽。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译文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寻求。浙江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在云雾霞光中有时还能看见。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高一万(一万为正确版本,四万经考证为误传)八千丈,对着天姥山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了吴越,一天夜里,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镜湖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送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现在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的叫声。山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经晚了。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天色昏暗看不到洞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老虎弹琴,鸾鸟拉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忽然惊魂动魄,恍然惊醒起来而长长地叹息。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与君分别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游览时就骑上它访名川大山。我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心中郁郁寡欢,极不舒坦!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1段: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2段: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 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段: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姥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 第二段从登山起,描写天姥山的美丽壮阔,来表现自己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和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自己深陷其中。已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后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而自己则一直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达顿悟的境界后,“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梦。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黑暗朝廷的不屑与性格上的洒脱。第一句表达了世事不可把握,略显消极的思想。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想隐遁,远离着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想法。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如满意,请采纳
本文来自作者[钦世昌]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116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钦世昌”
本文概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创作背景是李唐王朝由“开元盛世”转入腐朽黑暗时期。一、 时代背景唐玄宗在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就任命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怠忽政事,整日沉缅声色;开元...
文章不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代背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