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杜聿明行伍生涯中不太光彩的一仗应该就是在缅甸指挥远征军向野人山的撤退,导致了国军遭到毁灭性的损失。如果让我们今天评价的:
1、愚忠:缅甸指挥远征军中杜聿明绕过自己的上级美国史迪威将军,直接听从蒋介石命令,率领5军和6军翻越原始森林野人山返回国内,损失巨大(四万人进大山出来的只有八千);
2、对于缅甸原始森林野人山的地形地貌和环境丛林不了解,所制定的率领5军和6军翻越原始森林野人山返回国内,实质就是军事教学中的有悖于“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基本理论的典型案例;
3、可以肯定的是杜聿明率领5军和6军翻越原始森林野人山中,中国军人不屈不饶的坚强意志。
世界历史上因为不团结/人心涣散/心思各异/盟军不配合等原因失败的战役/战争?
史迪威是当时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派驻中国国民政府的军事参谋长。条史迪威公路是1944年中国军队在滇西和缅北大反攻胜利后修通的自印度东北部雷多终至中国云南昆明的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它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 美军镜头里的“史迪威公路” 无须炒作的“24拐”之谜 一支车队正在缓慢地艰难攀爬着曲曲拐拐的史迪威高山公路,20多个180度的拐弯叠加着升到山顶,构成了一个世界公路奇观;这幅照片拍摄得非常成功,还在于全景般地展现了这条抗日战争的国际大通道,很早就被中外报刊刊登,使“24拐”成了著名的“滇缅公路”或“史迪威公路”或“利多公路”的标志。所谓“拐”指的是道路的拐弯,照片中明明可以数出21拐,不知何故日本人却只数了“20拐”——当然,多数几拐少算一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地方只有一个,它在中国,这个事实无可置疑! 时至2004年,一个认真细心执着的中国二战历史研究者发布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声称多方寻找“24拐”照片的地点,竟然遍寻不得。过程很曲折,寻找很艰难,结果却在贵州省晴隆县近郊找到了——原来“24拐”不在云南,而是在贵州,从而纠正了五十七年来“24拐”在滇缅路上的谬误。 可是,对“24拐之谜”的解读后来不能完全按照良好的初衷继续,有些人转而炒作“24拐”的“省属”之争,争抢这个贴金标志。好在有严肃的学者根据这条抗战公路的修建历史详加考证,指出了英语与汉语、中方与美军、名称、时间与空间的演变,说明不管这条公路与“24拐”现属何处,都是中美联合抗击日军的艰苦卓绝的象征,这个历史不会改变。 蒋介石命名“史迪威公路”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急需开辟一条新的国际通道,连接昆明,西至缅甸腊戍。从昆明至畹町,须赶修下关至畹町547.8公里公路,途经地形地质极为复杂的滇西横断山脉末支,穿越高黎贡山等6座大山,跨越怒江、澜沧江等5条深谷急流,穿越悬岩峭壁8处。时间紧、任务重、气候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差,时为中国公路建设史上最艰巨的浩大工程。国民政府于1937年10月下令征调云南民工20万人“须最速完成”,总工程处设在保山,分设关漾、漾云、云保、保龙、龙潞、潞畹6个工程处。 据载,时有龙陵县长接到云南省政府“鸡毛信”紧急命令,同时收到一副手铐,命令:该县工程土石方限期完成,否则县长自戴手铐来昆明听候处分。这位县长来到潞江如法炮制,拿出省政府的紧急命令和手铐对土司兼区长说:我是流官,你是世袭土 司,潞江修路若是完成不了,我只好拉着你一起跳怒江了。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8月,12个县的各族人民自带口粮行李扎营千里,冒着瘴疠,劈山开路,凭着一腔报国热血以献出两三千人生命为代价,仅用8个月时间就抢修出了这条被美国总统罗斯福称赞为“人间奇迹”的滇缅公路。罗斯福特派驻华大使詹森视察后说:“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完成此艰巨工程,此种果敢精神与毅力,实在令人钦佩……第一缺乏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赖沿线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有了车辆、修了公路,还奇缺司机和修车工人,于是向海外招募机工。以爱国侨领陈嘉庚为首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发出了祖国的召唤,立即从南洋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分批赶回了3200名华侨机工,开动了滇缅路上近三分之一的军车,与国内的约6000名机工并肩作战。 到1945年1月“中印公路”胜利打通——从印度的利多,经缅甸密支那,分南北两线连接到滇缅公路。1月25日,滇缅公路或许应当是“中印公路”正式通车。据载:蒋介石在庆祝仪式上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可是,史迪威早在3个月前去了冲绳,从中国去职,因为太过傲慢,惹得蒋介石不悦。滇缅公路变成“史迪威公路”,蒋总裁打了史迪威一巴掌,又补偿了其一点面子。 “抗日虎将”和“东方隆美尔” 卫立煌(1896至1960年),国民政府军“五虎上将”之一,行伍出身,曾在孙中山的广州大本营担任警卫,历任国军要职,因与八路军友好合作获“嫌”而被削去兵权,到1943年7月又起用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全权指挥滇西抗战,积极争取史迪威将军的支持,与美军良好配合,亲临前线制订计划,打响了“滇西反攻战”。一边入缅作战,一边修筑“中印公路”,与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取得了滇西大反攻的胜利,被美国《时代周刊》赞誉为“常胜将军卫立煌”,因此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勋章,升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 驻印军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被誉为“东方隆美尔”,攻克密支那后,升任新一军中将军长,1945年初与滇西中国远征军联合打通了滇缅公路,胜利结束了第二次缅甸战役。日本投降后又率军光复广州,成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号称“天下第一军”。 不过到了解放战争,国民党的正规军都打不过***的野战军。卫立煌曾被委任东北“剿总”总司令,又被视为“消极”而遭软禁,1949年出走香港,不去台湾回到北京。“天下第一军”被派去抢占东北,也被林彪的第四野战军打得七零八落直至全歼。孙立人后来在台湾被扣上“预谋兵变”的帽子,长期软禁至1988年。
这种情况最典型的就是抗战时期,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甸参战。当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日本为了获取东南亚的资源,同时也是为了切断中国当时唯一的国际援助通道滇缅公路,发起了缅甸战役,开始横扫缅甸的英军。当时的同盟国要求中国派远征军赴缅作战,由中国战区盟军参谋长史迪威任远征军总指挥。中国为了保住滇缅公路,派出了第五军和新38师这些精锐部队共计10万人赴缅作战。入缅后,中国第200师先在同古重创日军,后新38师又在仁安羌解救被围英军上万人,形势不错。当远征军方面在全力准备曼德勒会战的时候,英军居然连招呼都不打,擅自逃跑,一路奔向印度,将中国远征军的侧翼暴露给了日军。日军乘中国远征军收缩兵力之计,派兵偷袭腊戍,切断了远征军回国之路。中国远征军只能抛弃淄重和装备进入大山,最后只有新38听从了史迪威的命令向印度退却得以保全,其余各部在缅北的热带丛林里遭到重大损失。回头来看,英方要求中国派兵入缅作战,彻头彻尾就是一个骗局,真实目的是让中国军队来掩护英军的逃跑,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至于中国军队的死活根本不在英国佬考虑的范围之内。不过经次一役,最后退到印度的新38师和新22师,在蓝姆迦组成了中国驻印军,并进行了换装和整训,成为了一支虎贲之师。最后开始反攻缅北,把日军18师团消灭了3次,攻取缅北,与第二次中国远征军会师畹町,打通了史迪威公路。
本文来自作者[南枝]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4635.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南枝”
本文概览: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杜聿明行伍生涯中不太光彩的一仗应该就是在缅甸指挥远征军向野人山的撤退,导致了国军遭到毁灭性的损失。如果让我们今天评价的:1、愚忠:缅甸指挥远征军中杜聿明绕...
文章不错《如何评价杜聿明要求中国远征军翻越野人山的命令》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