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用它做了一张琴,弹了弹,金声玉振,别提多好听了。他非常高兴,认为天下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琴了。
一天,他拿去献给主管礼乐的官府,述说这张琴音质如何好。官府召集全国着名的琴师来鉴定。琴师们并不弹拨,只看了看外表便说这张琴年头浅,不值钱。官府便把琴还给工之侨。
回家的路上,工之侨心里好不是滋味:琴是弹的,而不是摆着看的,不从琴的质地上判别,而单从年头深浅来评定优劣,这岂不是舍本逐末?回到家里,他便找漆工商量,请漆工在琴上伪造出断纹来;又请雕工在琴上刻上古代文字;然后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土中。
一年之后,工之侨把琴挖出来,见上面沾了一层土,甚至琴尾都有些朽栏了。他不加修饰,原封不动地抱到市场去卖。有个贵人看到这张琴,象发现了什么宝物一样,立刻出100金买了去。贵人用黄绞把琴包裹裹起来,拿去献给朝廷。朝廷赐给乐官和国中一流琴师传观。大家用黄绞包皮托着。啧啧称赞:“我活了六七十年,过眼的琴少说也有几千张了,但从没见过这样古色古香的琴,真是稀世之珍呢!”乐官摇头晃脑地说。
“看这漆纹,瞧这款式,少说也有几百年了!”一个琴师将着胡须说。
“不止,不止,”另一个琴师说:“说不定是当年春秋时,伯牙使的那张琴呢!”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越说越离奇。
乐官和琴师的评价,很快传到工之侨的耳朵里。他长叹一声说:“可悲啊,这个世道!难道只是琴这样吗?其它的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制作精良的琴为什么被退回吗?因为国工鉴赏琴并不看重它的质量好坏,也不懂它的音色是否美妙,而只看它是否是古物。同是一把琴,最后又成为了稀世珍宝,这个故事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其实这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只重视虚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才实学才是别人拿不走的真本事,能造福你的一生。
黄粱枕其实只是一个传说故事,到底有没有,由于没有历史记载无法确定,黄粱一梦的故事,说的是唐朝时期,一个书生姓卢,字萃之,别人称之为卢生。一年,他上京赶考,途中在邯郸的旅馆里投宿,遇到了一个叫吕翁的道士,并向他感慨人生的穷困潦倒。吕翁听后,从衣囊中取出一个枕头给卢生,说:“你晚上睡觉时就枕着这个枕头,保你做梦称心如意。”
这时已晚,店主人开始煮黄米饭。卢生便按着道士的说法开始睡觉,他很快睡着了。在睡梦中,他回到家中,几个月后,还娶了一个清河的崔氏女子为妻,妻子十分漂亮,钱也多了起来。卢生感到十分喜悦。不久他又中了进士,多次层层提拔,做了节度使,大破戎虏之兵,又提升为宰相做了十余年。他先后生了5个儿子,个个都做了官,取得了功名,后又有了十几个孙子,成为天下一大家族,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然而到了80多岁时,他得了重病,十分痛苦,眼看就要死了,突然惊醒,才知是一场梦。
这时,店主煮的黄米饭还未熟。卢生感到十分奇怪地说:“这难道是场梦?”吕翁听了便说:“人生的归向,不也是这样吗?”
经过这次黄粱一梦,卢生大彻大悟,再不去想进京赶考了,反而进入深山修道去了。
或作“梦觉黄粱”。《莲池大师七笔勾》:“多少枉驰求,童颜皓首,‘梦觉黄粱’,一笑无何有,因此把富贵功名一笔勾。 ”
或作“梦熟黄粱”。徐枕亚《玉梨魂.第二十六章.鹃化》:“天鸡唱午,‘梦熟黄粱’。”
或作“一枕黄粱”。《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第三十八回》“锦样年华水样过,轮蹄风雨暗消磨。仓皇‘一枕黄粱’梦,都付人间春梦婆。”
有作“黄粱梦”。《醒世恒言.卷三十四.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大唐咸通中应进士举,游长安酒肆,遇正阳子锺离先生,点破了‘黄粱梦’,知宦途不足恋,遂求度世之术。”
亦作“邯郸一梦”。《明.王九思.水仙子带过折桂令.归兴》“一拳打脱凤凰笼,两脚蹬开虎豹丛,单身撞出麒麟洞。望东华人乱拥,紫罗澜老尽英雄。参详破‘邯郸一梦’,叹息杀商山四翁,思量起华岳三峰。”
本文来自作者[梅青小郎君]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579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梅青小郎君”
本文概览: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用它做了一张琴,弹了弹,金声玉振,别提多好听了。他非常高兴,认为天下再没有比这更好的琴了。 一天,他拿去献给主管礼乐的官府,述说这张琴音质如何好。官...
文章不错《工之侨献琴的故事》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