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 实际有什么应用1827年在日内瓦湖的

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是1827年在日内瓦湖进行的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如图所示,实验时两只船相距14000m,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可以发声的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在另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收音器,该实验员看到火药发光后10s接收到水下的响声.

(1)求当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

(2)实验结果在实际中有什么应用?(写出一个)

考点:速度的计算;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简答题.

分析:①由于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大的,所以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10s就是声音在水中的传播时间,声音传播的路程是1400m,根据V=S/t

求出声音传播的速度;

②可以根据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来测量海洋的深度等.

解答:

解:(1)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V=S/t

=14000m

/10s

=1400m/s;

答: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400m/s.

⑵答:可以根据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探测海洋的深度、鱼群、礁石和敌方潜艇的位置等.

如何运用初中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能力的研究总结题报告

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 (重力)

羽毛球的下端做得重一些,这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球在下落过程中保护羽毛线

汽车驾驶员在下坡时关闭发动机还能继续滑行,这是利用重力的作用而节省能源

汽车上坡打滑时,在路面上撒些粗石子或垫上稻草 (摩擦力)

滑冰运动员穿的滑冰鞋安装滚珠是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拔河需要用粗大一些绳子,防止拉力过大导致断裂

桥梁设计需要精确计算各部分的受力大小

炎热的夏天在地上撒些水,靠水分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

各种机械轴承、火车轮箍的制造是充分利用固体的热胀冷缩原理

保护秧苗不被冻坏而往往采用在夜间向稻田里灌水(水的比热)

物理习题课可以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因此,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但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怎样使物理单元习题课教学成为生动有趣的高效课堂,这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我认为初中物理单元习题课的有效教学应该从下面三个主要方面进行:

一、选择合适的习题,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要提高单元习题课的有效性,首先老师应该明确单元中每节知识的教学目标,认真研究习题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其次老师应对学生实际掌握知识的情况作调查研究,比如通过批改作业、小测等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再次,要考虑学生在这一节课应巩固哪些知识,拓展哪些知识,怎样教会学生求解物理问题,提升学生能力应达到怎样的程度等等。最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习题。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巩固,如果放松了基本训练,不熟练地掌握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一味追求综合题、难题,无异于舍本逐末,追求空中楼阁,常常会事倍功半。为巩固基础知识,可通过列表、提纲等形式让学生填空,使他们重温和思考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要指出并分析在学生近期作业中发现的一般性错误和缺点,引导他们走出误区。如学生作业中常出现“05kg=5N”和“1m3=1000kg”等错误表达,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出错的地方并能及时改正。又如学生在解“液面升降”问题时,常常凭感觉去选择答案,不善于应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可选择相应的习题,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寻求解题钥匙。

例1:如下图甲乙所示,空心小木盒分别放入和吊上相同的铜块,然后把它们放入水中,判断它们水面的高低。

教师在课堂上作为一名引导者,怎样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起一座桥梁?我想在教学中,老师可把解题的步骤换成一个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设问:小木盒和铜块看成一个整体,它们在水中的状态怎样?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关系和大小怎样表达等。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使问题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中迎刃而解。这样,学生尝试到应用所学知识解题的快乐,调动了课堂学习的气氛,又能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习惯。

可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合适的习题,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又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二、搭建解题平台,实现物理方法的提练。

习题课是以习题为载体,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要学的有关知识。就解题本身而言,教师要像庖丁解牛一般,把题目中所涉及的知识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部分,为学生搭建好解题的平台。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去思考,最后实现突破。

《电学》中,电路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如下图示:

好些学生对电路图看不懂,更谈不上根据电路图去求解物理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电流分析法去画等效电路,如上图等效为:

若电路中出现电流表或电压表时,我们可把电流表看成一根导线,电压表看成断路。这种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判断电路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应坚持“由浅入深,化难为易”的原则,力求让学生能够深入浅出。

又如判断电压表测量哪部分电路的电压,对初学者是一个难点,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方法,现以下图说明之。

在分析电路时,可将用电器或电表的接线柱沿导线(含开关)随意移动,但移动过程中不能越过用电器或电源。否则就改变了原电路。上图中,电压表接在L1左端的接点沿导线开关可最终移至L2右端。等效电路为:

此时学生便容易看出电压表测L2两端的电压,分析时要注意向学生强调不能将电压表接在L2左端的接点移至L1右端,因为这样越过了电源。

总之,为学生搭建解题平台,既实现物理方法的提练,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既巩固所学基础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多维度引导,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物理习题课教学,若能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则其知识与能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深化和提高。例如2:如图1是一个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0℃的水,水面上漂浮着一块冰,当温度上升冰完全熔化后,水面是上升、下降,还是不变?

这道题涉及的物理知识点较多,是一道综合性的经典习题。学完《浮力》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比较冰块完全熔化为水的体积与冰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关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感受到学有所用的乐趣。当学生洋溢着“我会了”的快乐之时,不妨向他们说还有另外方法解题,让我们来试试吧。此时把提纲式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讨论,再由学生代表来得出结论。最后老师与学生共同总结: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不变,冰与水的总质量不变,冰熔化后,容器底所受的压力正好等于里面液体的总重。故容器底受液体的压强不变,从而得出液体的深度不变,即液面不变。

再回到例1,当学生懂得从甲图变化到乙图液面不变时,可向学生提出:将船上的石头投入水中,水面如何变化?若要知道答案,请同学们的目光投向乙图,把图中的细线剪断,水面如何变化?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1)剪断细线后,铜块和小木盒的运动状态将怎样?(铜块下沉,而小木盒上浮直至漂浮。)(2)剪断细线前后,铜块和小木盒各自排开水的体积如何变化?(铜块前后浸没于水中,排开水的体积不变;木盒上浮排开水的体积减小。)

通过分析,细线剪断后,排开水的体积减小,水面将下降。这样适时向学生提出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分析物理问题。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去,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能使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物理单元习题课的有效教学,应从三个主要方面进行,打好基础是教学的关键,提练物理方法是通向成功的途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教学的最终目标。然而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学得法不仅要做好这些,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地设计和施教。

本文来自作者[兴修mm丶]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6421.html

(1)
兴修mm丶的头像兴修mm丶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兴修mm丶的头像
    兴修mm丶 2025年10月26日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兴修mm丶”

  • 兴修mm丶
    兴修mm丶 2025年10月26日

    本文概览: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是1827年在日内瓦湖进行的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如图所示,实验时两只船相距14000m,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可以发声的钟,当他敲钟的...

  • 兴修mm丶
    用户102602 2025年10月26日

    文章不错《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 实际有什么应用1827年在日内瓦湖的》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巨鲨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