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在校大学生发热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在校大学生发热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摘要:探讨在校大学生发热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

摘要:探讨在校大学生发热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个性化护理,对比两组病人的首次退热时间、完全退热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8.15±3.12)h]及完全退热时间[(2.25±0.25)d]短于对照组[(13.32±2.25)h、(5.52±0.65)d],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86%)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护理能够缩短在校发热大学生的首次退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发热;护理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诱发发热的因素较多,如感冒、呼吸道感染、胃肠道不适,其他疾病发病后也会诱发病人发热[1-3]。在病人发热后需要及时采取护理措施,并结合病人护理需求,建立完善的护理指导机制[4]。本研究以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校大学生发热的有效护理措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在校大学生发热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其中,试验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19.50±2.81)岁。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20.38±3.13)岁。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病人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采取基础护理指导,即在其护理过程中帮助其做好发热护理方案,采用药物干预护理。1.2.2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实施以下护理措施:①按照病人护理需求,建立个性化护理方案,针对病人护理要点进行评估,完善病人护理指导方案及细节。②给予病人对症护理指导,在明确发热因素后,及时对症治疗,并且采用多样化降温方式帮助病人控制体温,如给予病人物理降温,将冰袋用毛巾包裹,然后敷在病人额头处;给予病人药物降温控制,如安瑞克、双黄连口服液等。③做好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在病人发热护理期间,对其进行不定期的体温监测记录,并且要防止发热意外事件出现。④做好并发症的预防护理指导,主要为惊厥和休克的护理处置,帮助病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其护理指导能力。


1.3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和完全退热时间。②统计出现惊厥、休克病人例数,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即不良反应发生率=(惊厥+休克)例数/发热病人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退热时间(见表1)


2.2不良事件


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个性化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可以针对病人的临床症状,对其发病的因素进行评估[5]。此外,做好病人的预防护理,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在校发热大学生护理为例,在其护理指导中,应该建立科学的护理指导方案。经过科学护理指导,能够帮助护士改善护理方式,对其发热的诱发因素识别具有一定帮助[6]。同时也可以在病人护理过程中,通过科学护理指导,帮助病人降低护理风险,提升病人护理满意度。本研究发现,个性化护理等护理措施能够改善病人预后,对了解病人发病诱发因素有一定指导意义,同时做好病人护理的风险评估,对降低其护理难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8.15±3.12)h,完全退热时间为(2.25±0.25)d;对照组病人首次退热时间为(13.32±2.25)h,完全退热时间为(5.52±0.65)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现1例惊厥,无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出现5例惊厥和2例休克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小结


综上所述,个性化护理能够缩短在校发热大学生的首次退热时间及完全退热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呼海燕,林支胜.发热的研究历程和进展[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1,6(1):131-133.


[2]刘凌云,刘小红,张少萍,等.校区大学生发热的流行趋势及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学校,2007(4):467-468.


[3]华伟,米新陵,霍亚兰,等.克拉玛依市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0,26(5):641-645.


[4]裴艳娜.中西医护理措施对外感发热患者的退热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20,21(18):102-103.


[5]苏丹.发热待查患者的护理研究与进展[J].心理月刊,2019,14(13):238.


[6]王丽萍.浅谈发热门诊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15(67):121-122.


[7]唐磊.急诊科输液发热反应的护理分析研究[J].母婴世界,2018,10(2):187.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