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把这层所谓的包浆刮下来送检,就古董文玩而言,每一种都有包浆。
陶瓷有包浆,书画有包浆,这两种我实在是了解太少,估计就说是漫长光阴赋予它们的曾陪伴的证明吧。
鉴宝节目有个笑话:
专家,你看我东西,祖传的,是西周的,您看像吗。
专家:是上周的。
要是真西周到现在,那包浆就是一个大开门的货啊,从他抱进来开始,专家都恨不能起身相迎。
(图为伊朗馆藏元青花)
虽然不懂陶瓷和书画的包浆,也不懂建筑的包浆,不懂植物的包浆,但是核桃啊串串啊,这种大家谈起包浆都要必谈的玩意儿我还是多少了解一点的,看我掌心的老茧,难道还不能说明我是一个盘盘盘的老司机?我就总结一下前辈的说法:
一·人垢。
有点恶心哈,这话来自我叔,他是一个古玩行里干了二十的的人,他说,这核桃上的菩提的包浆就是人垢,你看那些市场上盘串的,早上吃完油条不洗手拿起一串开始捋,再碰上夏天,手爱出汗,就盘起更快了,汗是酸的啊,轻度腐蚀变色加上人体的油脂,遇酸之后木头渗的油脂,油条的油脂,油一大爱沾灰,这····,三月出货包浆,就是容易发黑,久置必黑,就算不久置也比别人各种细磨慢玩的要黑一点,成色略差,但是速成。
于是江湖上传说,盘串得汗多的人,汗少的,不行不行不行····,
(图为藏传金刚菩提)
二·人与物的深度交流。
有些玩家买回来手串和核桃之后,就开始翻论坛了,必备小刷几啊,核桃油啊,各种粗细质地的搓热巾啦,细棉布啦,丝绸啦
一般都是先用搓澡巾反着揉,晚上揉,白天就手里玩,玩一段时间换细的搓澡巾,再就是细棉布,丝绸,这一个周期下来,怎么也得一两年。
这种玩家就是不信汗水的功效,慢慢搓的都是物品本身的油质和氧化,慢工出细活,玩出来的东西自然是好看的,而且不容易开裂。
我的菩提到底裂没裂我也没细看,行家说都是要裂的,只是玩的细的人,裂口也被包浆填了,所以看不出来,像我这种入手一年没咋玩的,真是白瞎我的串串了。
我要上张图,给你们看看,我入手一年,没咋盘的东西,本来到我手的时候说是别人拿刷子刷出来的货,我就是没事拿着玩,也没玩两天。
对电视鉴宝节目大多是为节目而?鉴宝?,高估价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鉴定专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学院派?另一种是?实战派?,学院派理论知识一套一套没有?漏洞?,如果他们没有自己的藏品谈不上对藏品实物的鉴定能力,既是鉴定错误也不需要负责任,学院派有条件的可以调看博物馆实物,或者考古出土实物对古玩市场中的文物真假并不了解,因为他们觉得古玩市场没有真品。实战派大多是民间收藏家或者收藏爱好者,他们有自己的收藏品,每一件藏品都需要付出自己的知识经验和金钱,虽然早期有很多打眼的赝品,可是他们从打眼失败中接受教训,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实战派对鉴定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对古玩的真假十分慎重。
我很喜欢看电视上的各种鉴宝栏目,有很多专家我很崇拜,但是看着看着,有很多专家对藏品的言论,有些不着边际,使人越看越气愤,对民藏一眼货的藏品不认可,整个一个鉴定过程,不是看东西,而是凭自己的推测,臆想来断定藏品 真假,推测藏品世间的存量,真是可笑!也不知道他们的水平不行?还是有别的意图?
民间藏家,是花自己真金白银买东西,没有一定的眼力,别说家庭财力,就算有个银行供銭买货,银行都能买破产,谨慎又谨慎啊!你说谁的眼力好?
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受了一些专家的诱惑,又不太懂总想发财,又想捡漏而上当受骗,买了仿品,还是要奉劝大家,不能轻易出手,不能轻易相信一些专家的言论!
很多鉴宝专家其实还不如收藏家懂得多,收藏家要花大把大把的钱去把古董买回来,只要是不想花钱打水漂的都势必会去研究历史研究文物,买的多了研究的多了自然也就有了心得,甚至成为高手,但有些专家却未必是专家。
我记得几年前引起了不小的收藏之风,一些电视台也开始陆陆续续创办鉴宝节目。
最初电视的鉴宝专家请的大多都是一些专业人士,随着类似节目越来越多,很多为了节省成本都会请来一些并不专业的人来,他们会选择用套话,或者用一些中间的词汇,说的云里雾里的让人听不懂在说些什么。
本文来自作者[问山]投稿,不代表巨鲨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jvsha.com/jvs/5624.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巨鲨号的签约作者“问山”
本文概览: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把这层所谓的包浆刮下来送检,就古董文玩而言,每一种都有包浆。陶瓷有包浆,书画有包浆,这两种我实在是了解太少,估计就说是漫长光阴赋予它们的曾陪伴的证明吧。鉴宝节目...
文章不错《各类文玩上的包浆究竟是什么物质-》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