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经验论文4600字_特殊教育经验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4
- 230
...
导读:特殊教育经验论文4600字写作简单吗?其实不管是撰写哪方面的论文,都需要大量的参考相关的文献,这样自己在写作的时候就能有一定的方向,本论文分类为特殊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特殊教育经验论文46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特殊教育经验论文4600字(一):初探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论文
【摘要】特殊学校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学生要能够用数学知识引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全部的重点放在解题技能的提升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实际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开展辅助教学的工具,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还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本文主要分析特殊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
【关键词】特殊教育;生活化教学;生活经验
引言
特殊教学中的数学是一门学习数字、数量关系以及与数字相关的实际生活问题的学科,主要分为几何与算术两个部分,特殊儿童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特殊学校的学生相较于正在接受国家普通教育的学生而言,在生理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但是这些学生的生活经验却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和课堂所学内容,将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设定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理解,进而能够顺利地完成数学学习,提升特殊学校的数学教学质量.
一、特殊教育的内涵
我们这里所说的特殊教育指的是对于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儿童进行教育,通过教育实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特殊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送教下乡”“特殊学校教育”“随班就读”等多种教育方式,在最大限度上满足社会上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能够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让他们通过学习能够增加知识,获得一定的技能,具备健全的人格,进而能够适应社會的发展趋势,可以得到健康的成长.
二、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专业能力不足
我国特殊教育的质量相较于以往虽然有了较大的提升,发展趋势也是一片良好,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起来,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有所欠缺,大多数师范类院校都是重点培养面向普通学生的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培养力度严重不足,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专业教师十分紧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特殊学生的了解十分欠缺,对于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了解程度不足,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难以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规划,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有难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2.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是千篇一律地传授知识,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降低,使特殊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跌落.有些教师忽视兴趣这一问题,只是盲目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比如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不但没有改善学生的成绩,而且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慢慢适应.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较深,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方式依旧是“教师讲,学生听”,讲解内容大多数局限在考试大纲要求的范围,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既然我们说了是特殊教育,那么每一个学生自身都存在着一些特殊情况,学生理解教师所讲内容的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再加上教师一直以来都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十分威严的形象,学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敢及时向教师请教,问题只会积攒得越来越多,数学知识之间又有很强的连续性,这些问题影响着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让学生在拿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快速解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偏向重难点知识的讲解.特殊学校的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学生要能够用数学知识引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将全部的重点放在解题技能的提升上.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固定思维无法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单一固定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会对数学学科产生畏惧心理,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3.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想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效率,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有相关心理学研究报道,学生之所以把学习当作负担,就是因为没有浓厚的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主动获取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主体.所以教师要想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习数学知识,就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把知识独自消化.如果教师把所有的知识和技巧全部教授给学生,那么学生就失去了自主性,思维水平难以得到发展.而一些特殊学生受到自身条件的制约,对于学习知识不求上进,这种不求上进的态度直接导致特殊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特殊教育中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的有效措施
1.创设直观的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对于生活化场景的兴趣要远远高于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之初可以深入学生之中,了解特殊儿童的兴趣爱好以及理解能力等,将其和课堂所学内容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生活化场景.教师要确保场景内容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学生才能够将其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场景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直观性和可视性特征,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之中.例如,在学习“认识平面图形”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找寻丰富的学习资源,将此制作成课件,为学生进行播放,可以为学生展示篮球、车轮、镜子、茶几等物品的立体图形,让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概念进行判断,说说这些物品的平面图形分别是什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从生活的角度进行思考,进而能够发现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所具有的联系.这样,学生就可以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也能够对平面图形有一个更为清晰、明确的认识,这就达到了生活化场景教学的目的.
2.充分利用生活素材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考查度较高,特殊学生受到自身年龄和学习经历等因素的影响,抽象思维十分欠缺.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会采取一些方式进行辅助教学,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辅助教学的工具有时候难以发挥作用,无法帮助学生产生具体形象的认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实际生活中的物品作为开展辅助教学的工具,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还能够拉近学生和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为了避免学生对枯燥的数字和符号不感兴趣,教师可以拿一些糖果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让学生通过糖果加、减之后的数量变化来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在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学习之后,教师可以将糖果作为礼物送给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还能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很有帮助.生活素材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这样能够有效提升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
3.联系实际进行讲解
数学概念中有很多的专业名词,学生在理解的时候难度较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概念的讲解过程中打破传统的讲解方式,将数学概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掌握一些生活的技巧和经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放在一定的生活环境当中引导学生,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够让学生在数学学科和实际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学生也能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问题,充分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位置和顺序”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在教室里所处的位置作为开展教学的场景,让学生真实感受不同的位置和方向,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课堂所学内容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理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在联系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教学场景和教学内容的匹配程度,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理解和探究,从而实现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实践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进而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根据所看到的现象以及一些事物的变化为学生讲解与之相关的数学概念.例如,在组织学生外出春游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统计班级学生的总数和乘坐车辆的座位总数,借助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加减法运算的基本知识.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也能够认识到加减运算的重要性,对这一部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发挥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价值,学生可以将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中.在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主動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切实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5.建立互动机制,强化生活化观念
特殊学校的教育需要建立在学校和家长有效沟通的基础上,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强化学生的生活化观念.特殊学校可以基于当前的发展现状,建立家长和教师以及学校之间有效的沟通合作机制,发挥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生活化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家长需要参与进来,为学生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场景.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只是一个雏形,具体的应用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家长在生活中对其进行强化,学生在生活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和家长在一起,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正确的引导.教师需要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将教学内容告诉家长,并将应该如何在生活中强化知识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传达给家长,在家长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给予指导,这样才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互动机制,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特殊教育中,教师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是十分有必要的.特殊学校的教师需要考虑这些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来进行数学教学.教师需要利用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特征开展课堂教学活动,降低特殊学生和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在此过程中,特殊教育教师要及时地和特殊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家校配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生活化的观念,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总之,特殊教育中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构建数学概念,有利于特殊学生使用所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化解生活难题,可以让特殊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数学能力,实现特殊教育的真正意义.
特殊教育经验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西方特殊教育的历史逻辑和理论经验与启示借鉴论文
摘要:西方特殊教育并不是在普通教育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支流,而是在西方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影响形成。14~18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和宗教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为特殊教育的生成奠定了思想根基。在文艺复兴的发轫开启了西方特殊教育的历史纪元。在西方独特的科学技术进步和宗教发展状况双重维度下审视特殊教育,建构现代教育的全纳教育模型,明确全纳教育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中的平等情况,利用全纳教育模型原则、内容和优势。
关键词:西方特殊教育全纳教育模式历史逻辑理论经验启示借鉴
中图分类号:D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9)11(a)-0224-02
肇始于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在高扬人的主体理性时将人的一切自然生存权利高高地挂在“人”这一旗帜之上,因而对残疾人自由、平等、尊严等各个方面的尊重与保护也被容纳到这一时代的真切吁求之中。18世纪末西欧各个国家给予了公立和私立的特殊教育机构政治保障,完善了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构建了特殊教育保护平台。因而正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现代特殊教育的萌芽快速成长起来,开启了人性解放、人权崛起的新篇章,指引着西方特殊教育的觉醒和发展。
1理论前提:西方特殊教育的思想渊源
1.1医学技术进步和心理学康复训练发展铸就了西方全纳教育模式的科技前提
16世纪末的医学发展尤其是解剖学的成熟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植根于生物学的客观依据,从而也在旧唯物主义的意义上,从务实角度指出了残疾原因,为残疾人教育训练提供了客观基础。因而以医学和心理学的康复训练作为现代特殊教育的模式基石,医生和教师都在各自领域有效推进了特殊教育发展进程的广度和深度。
1.2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核心理念的基督教奠定了全纳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
在中世纪以前,基督教一直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支配和控制着人们认识外界事物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宰制下,残疾人在西方文明未开化之前一直被视作魔鬼撒旦报复的象征与化身——身体上的不健全表征了这些人做了不好事情而遭受报应,不能参加教会活动,不能做礼拜,不能向上帝赎罪,因而被剥夺成为基督教教徒的资格身份。直到11世纪传教士的出现与快速发展,残疾人才在宗教信仰中迎来了新的天地,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可以说,传教士在一定意义上给早期西方特殊教育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开辟了特殊教育得以自由成长的独立土壤。
2体系建构:西方全纳教育模式的创建生成
西方特殊教育在经历了医学、心理学等科学技术研究以及西方特有的基督文化理念的双重导引下,逐渐向着完善西方特殊教育理论体系的方向发展,并最终积极建构了现代特殊教育模式——全纳教育模式。全纳教育是力图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学体系的概念,侧重用社会学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教育学的方法解决残疾人的发展问题,体现了特殊教育的人文社会意蕴和价值属性特点[1-2]。
2.1教育起点与健全人教育起点相一致
全纳教育尊重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坚持每个个体存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都是一样的,享有平等的生存权和發展权。每个人都享有教育权利,不能因为身体上的或者心理上的某一处缺陷就不能享有教育权,所以全纳教育坚持每个人都要接受教育,不排斥任何一个人,给予的教育起点应当都是一致的。
2.2教育过程与健全人教育过程相一致
全纳教育积极提倡“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实施教学过程,这实质上是一种双向互动的教学路径。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文化理念、接受程度的不同开展教学活动,将适当的现代化科技手段和教育学原理相结合,以融现代化发展、创造创新理念与相互尊重为一体的教学机制,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习需要。
2.3教育结果与健全人教育结果相一致
全纳教育模式并不是一味地要求每个人的发展结果都是相同的,它能够在不同的个体成长环境中充分释放出无限张力,使学生发展示与释放出不一样的、乃至是个体的最大潜能,从而不仅使学生充分彰显自我个性,体会到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克服艰难的成功喜悦之情,更助推每一个学生不断开拓自身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3]。
3参照借鉴:西方全纳教育模式的中国启示
我国特殊教育也日臻完善。2007年和2008年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7.11%、64.87%和63.27%、64.8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着庞大的特殊儿童群体,特殊学校的数量极其有限且增长缓慢,不能满足大多数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特殊儿童的教育主要集中在普通学校附设的特教班和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以上的数据清晰表明了,虽然我国正在积极采取措施来建设特殊教育事业,但是由于残疾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特殊教育事业起步晚等原因,仍然造成了特殊教育机构少、残疾人入学率低,以及教育经费投资不够、师资力量弱、特殊教育质量低等长期以来未能突破的困境与打破的瓶颈。
3.1国家层面
以西方全纳教育模式助力我国特殊教育体系改革,要通过不断释放国家财政资金的教育扶持功能来不断助推特殊教育事业变革。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坚持对特殊教育给予财政大力支持,以投入充足资金来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所以国家制定正确的特殊教育发展规划,不遗余力地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才能为打造我国特殊教育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3.2社会层面
以全纳教育体系推动我国特殊教育改革要勇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深化特殊教育体系改革,时刻准备破旧立新。这就不断促使我们在向西方全纳教育汲取经验时,一方面是要破除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即认为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主战地,很少积极有效、成功地开辟多元“第二课堂”,譬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建设——实现全社会人士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坚持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其让特殊教育学生充分感受到教育的魅力,享受自己接受教育的权利,发挥自身蕴含的无限潜能,认识到自身在教育活动乃至生活方方面面的价值所在。
3.3学校层面
以全纳教育体系推动我国特殊教育要合理借鉴西方国家在学校教育角色、功能定位、身份转换上的有益经验。“全纳教育就是对学校功能和文化的重构,由模式化的塑造转化为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提供相应的教学帮助,使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掘,在公平、和谐、没有歧视和排斥的生活中,在对多元文化和价值的相互理解中完成社会化。”所以学习西方全纳教育模式,就需要我们重视学校的教育与结构,在教育领域实现机会均等,实现学校结构改革。
3.4家庭层面
以全纳教育体系推动我国特殊教育需要在合理定位家长角色的前提下正确发挥父母的教育功能,摆正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残接人父母更要懂得教育孩子不要内心自卑,告诉他们要树立信心;而普通家庭父母则要重视孩子人格培养,教育他们由内而外地学会尊重他人,学会礼貌用语关怀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营造家庭教育和谐氛围。
4结语
充分学习借鉴西方全纳教育在特殊教育学生成长中的有益经验,将在一定意义上助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合理发展。因此,作为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的教育者,我们应当以辩证审查、识别、融涵、创新的态度对西方全纳教育模式做出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助力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