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正文

特殊教育概论论文7500字_特殊教育概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特殊教育概论论文7500字_特殊教育概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导读:如何撰写出满意的特殊教育概论论文7500字是现在很多人都为之苦恼的问题之一,而论文的撰写也并非易事,必定是需要费很多心思和汗水的,本论文分类为特殊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特殊教育概论论文7500字范文大家参考


  特殊教育概论论文7500字(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中PBL+EMB+CBL教学效果之实验研究论文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为后继特殊教育概论课程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先期的研究支持,对随机整群选取的参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学习的PBL教学组、PBL+EMB+CBL教学组的158名大学本科生进行了教育实验研究,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PBL+EMB+CBL教学模式虽然会导致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降低,但是,却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益;(2)PBL+EMB+CBL模式,降低了教学效果高的大学生的学习行为,却显著提升了其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益;对教学效果低的大学生而言,它同时提升了其学习效益和学习。(3)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对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有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建议:(1)特殊教育概论应该采用PBL+EMB+CBL模式;(2)采用此教学模式初始时,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并亲自示范课程的研讨和评价通过优秀学习小组展示、经验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教学模式;(3)促使学生从现实问题涉及到的双方利益立场辩证思考问题,增强课程学习的长期效益。


  关键词:PBL;CBL;EMB;教学效果;实验研究


  一、引言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源于1944年dewey的“民主与教育”,意指学生要面对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并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帮助和提高。[1]后来由美国学者Barrows于1969年率先在医学领域加以教学应用,它指在课程学习之前或课程实践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小组讨论中,教师作为导向者提供必要的帮助,而讨论的主体为学生。PBL教学的优点在于问题解决之时,要求学生将以前所学课程的知识全部综合起来解决现有问题,不仅达成了学生打破学科的壁垒、独立自主行知识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较好地锻炼了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EBM(Evidence-basedMedicine,循证医学)由CocHRane于1972年提出,指能够明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够获得的最好、最新、最佳的科学证据,同时,结合个人专业技能工作经验,考虑个案的价值和愿望,对个案现实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2]EMB教学的优点在于帮助学生发现个案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提升他们检索、查阅和评价专业文献的重要性和参考价值的能力,最终在总结经验与评价能力基础上,找寻到最佳的研究证据来指导现实问题解决。CBL(Case-basedLearning,案例教学)由哈佛商学院于1920年提出,指在一个可控制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对部分模拟的真实情境案例,让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自主地进行案例问题的分析或决策。CBL教学的优点在于,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他们全面思考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促进他们获取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自我获取、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3],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4]。


  高等师范院校要培养出卓越教师,关键点不仅在于对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更在于将其落实于高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PBL、CBL、EMB等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尝试。教学研究发现,单一使用上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容易造成知识的融合度不够[5],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6],部分学生没有有效参与课程设置问题的讨论[7],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为对教学方法不习惯、没预习和不懂等原因,无法适应课程的教学[8]。


  特殊教育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理论,是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独特教育需要为目的而设计的教育教学和相关服务。[9]随着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特别是师范教育观念和层次的变化,使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和挑战,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要求、研究和探讨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是十分紧迫的问题。[10]为了应对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为特殊教育大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提升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使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体系目标的确定、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外在价值、学科知识的认知实践价值和学生发展本体价值相互协调,将它们辩证、有机地统一于课程体系目标的价值取向上,最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11],为本课程今后的教学创新积累经验,特进行本教育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随机整群选取的A大学参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学习的158名本科生,其中专业必修课97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46人和51人),专业选修课61名本科生(2个班级,分别为28人和33人)。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


  采用准实验设计,在不打乱原教学班级基础上,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79名同学(必修51人,选修28人)为对照组,以另外79名同学(必修46人,选修33人)为实验组,在2016年2月22日开始,由同1位特殊教育学专业教师分别对两组共4个班级本科生授课。授课教材使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特殊教育概论》,由刘春玲教授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实验时间从2016年2月22日至2016年6月24日,共18周,实际课堂教学为36课时。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为研究工具。[12]该问卷由25道题目构成,分为反应因子(5题)、学习因子(6题)、行为因子(4题)、结果因子(5题)和效益因子(5题)。反应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学习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中学习到了哪些原理、方法和技能;行为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参与特殊教育概论的行为;结果因子主要评估学生学习特殊教育概论后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效益因子主要评估学生通过特殊教育概论学习对后继课程的影响。每道题目最低分数为1分,最高分数为5分,问卷总分的最低分为25分,最高分为125分,得分越高表示课程的教学效果越好。


  (三)研究实施进程


  PBL+EMB+CBL的教学实施进程为:首先,选取《特殊教育概论》教材的1-7章的内容作为实验主要内容,由授课教师设计好教学的主要安排方式:先提前2周时间将教学课件和编写的案例材料提供给学生;教师讲授第1章绪论及其它6章的重点内容和基本概念;提出讲授内容和案例思考题,学生5-6人构成学习小组,在课堂内使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集体讨论并解决问题;各小组学生课堂汇报和评比;教师点评、总结和归纳;教师将现实问题视频材料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学习、讨论,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进行点评、总结和归纳。其次,同时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18周(36课时)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最后,在课程结束前,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全体同学进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调查。PBL教学进程与前者基本一致,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呈现与现实问题结合的视频,仅仅提供编写的案例材料。


  (四)数据处理


  实验调查结果量化赋值后,使用SPSS22进行数据处理。主要的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不同教学模式下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1。


  表1可以看出,教学模式不同,两组学生在反应、行为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P<0.001)。实验组的反应因子(20.696)显著(t=-2.458,P<0.05)低于对照组(21.595);行为因子(17.354)显著(t=-3.076,P<0.01)低于对照组(18.152);效益因子则相反,实验组(23.810)显著(t=9.845,P<0.001)高于对照组(21.810)。两组学生在其它因子及总分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


  (二)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差异比较


  1.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高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上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高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4分,包含21人;对照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13分,包含21人。对2高分组学生教学效果总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2。


  表2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121,P<0.05;t=2.155,P<0.05;t=4.568,P<0.001),其中,实验组行为因子(17.952)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8.667);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则相反,实验组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24.095和24.381)显著高于对照组(23.333和22.762)。两组学生在其它因子及总分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


  2.不同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低分组差异比较


  以实验组和对照组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下27%位对应的分数作为教学效果低分组依据。其中,实验组低分组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照级对应的教学效果评估总分为107分,包含21人。对其教学效果评分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见表3。


  表3可以看出,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701,P<0.05;t=4.690,P<0.001),实验组学习因子和效益因子(26.571和23.000)显著性高于对照组(24.571和21.429)。两组学生在其它因子及总分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


  (三)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的影响


  1.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相关分析


  对教学模式与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可以发现,开设时间与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3,p<0.05;r=0.239,p<0.01),开设时间与效益存在显著负相关(r=-0.619,p<0.001)。


  2.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的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探索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的预测力,以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作为自变量,以教学模式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表5可以发现,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预测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其能够预测出效益因子38.3%的变化;反应因子4.60%的变化;行为因子1.5%的变化。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效果的反应因子、行为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效益因子则相反,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教学模式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学习效果的反应因子出现差异。本研究中,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知识的结构是否完整、实践中还需要哪些知识、实践中的问题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解决。[13]它的实施,不仅需要学生熟悉课程提供的教学案例,而且,还要求学生以小组汇报和评价讨论结果,并将学习所得用来进一步解决现实提供的案例,使学生思维时刻处于高度紧张中。与其相比,PBL教学模式则相对简单,仅仅要求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汇报和评比,并不要求学生进一步将通过案例所学到的知识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减轻了学生的思考负担。这对于习惯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味听讲又不愿意过多深入思考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他们对课程的畏难情绪,致使他们对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不高。其次,学生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需要他们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自主的学习和文献查阅,而参与本课程学习的学生以3年级(13级)和2年级(14级)学生为主。他们除学习本门课程外,同时间还需要完成其它多门课程的学习任务,相较其它年级而言,大学阶段此年级学生的课程学习任务最重,当1门课程学习需要投入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过多时,难免会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前期虽然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课程的知识,但他们对这些课程知识的掌握是零散的,并没有站在系统、整合的角度来进行学习。[11]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本身具有的专业概念多、抽象性强、内容系统性和整合性强等特点[14],为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将学生上述知识在本课程中进行综合提供了契机。在学习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时,通过案例研讨和教师的知识点评,让学生可以将教育、社会、心理、家庭等知识与特殊教育结合在一起,帮助他们对学习过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注重将比较宽厚的学科知识结构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进行整合,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适应性。[15]这与回归分析发现,教学模式可以预测教学效果中效益因子38.3%的变化结果相一致。正如有同学在课后和笔者交流所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学习,不仅让我对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回顾和整合,而且课程中老师所提到的很多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点,也让我在课下查阅和学习了很多知识,对我后继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和学习方法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我认为大学的课程应该更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这样课程学习的知识才能够既实用又记得清楚。”


  (二)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效果高低分组的影响


  研究发现,教学模式不同,特殊教育概论教学效果高分组学生,在行为因子、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行为因子显著性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结果因子和效益因子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于低分组学生而言,实验组不仅在效益因子得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教学效果高分组结果一致,而且,在学习因子方面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首先,PBL+EMB+CBL教学模式不论对高分组学生还是低分组学生,均会产生良好的效益,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PBL+EMB+C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听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课时数较少),更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汇报、评比和现实问题解决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利于学生立即感受到课程所学知识的现实应用价值,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他们对知识的反思和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的教学目标暗合特殊教育教师既要具有较高的特教理论素养和政策法律知识素养,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技能,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人格素养。[15]其次,高低分组大学生对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的态度存在差异。PBL+EMB+CBL教学模式通过改革课程的教学方式,削减了教师的讲解课时,增加了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上具有了更为自由的学习支配权。虽然高分组的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但是,以西北地区和农村生源为主的大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对课程学习价值具有较高的期望,一直喜欢教师讲课,而不大愿意自己在课程中承担讲解任务,认为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属于真正的学习,所以在开始学习阶段,会对课程教学模式产生一点抵触和反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反之,低分组大学生对课程的期望较低,能够被动接受教师的课程安排,按照要求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不会有较大的抵触情绪。正如有学生在选修课试听完三周退选时和教师所言:“老师如果您讲,我会选择这门课程,如果让我们更多来讲解,我觉得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我选择退选。”为此,在今后的特殊教育概论教学中,授课教师要注重考虑,以特教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专业特质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设置小型化、微型化、专题化课程。最后,高低分组大学生在课程中的具体投入存在差异。高分组大学生,课前能够积极阅读和学习教师的教学课件,思考课程的案例,并主动将其运用到现实问题的解决中;课中,不仅能够认真参与小组讨论,而且在其它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时,也能够认真倾听,进行详细的笔记记录。反之,低分组大学生,仅仅在本组讨论时,投入了较大的精力,而一旦别的组汇报时,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任务已经完成,在剩余的教学过程中不再具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造成学生对学习知识点缺乏系统、深入理解,学习动机缺乏,学习态度消极,难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不利于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能,PBL+EMB+CBL模式与PBL模式相比较,虽然会导致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显著降低,但是,它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长期受益。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不同对不同教学效果水平的学生的影响不同,相对于教学效果高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虽然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学习结果和学习效益;对于教学效果低的学生而言,PBL+EMB+CBL模式,既能够显著提升学习效益,也能够显著提升学习。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教学效果中的效益因子、反应因子和行为因子有重要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二)建议


  第一,特殊教育概论采用PBL+EMB+CBL模式比单纯采用PBL模式而言,对大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特殊教育概论课程的教学模式最好能够采用PBL+EMB+CBL混合模式。


  第二,特殊教育概论课程采用PBL+EMB+CBL教学模式初始时,应该精心准备教学案例和现实实例。当学生在学习初期,对这种教学模式还不是非常适应之际,教师应该耐心引导并亲自示范课程的研讨和评价,通过学生优秀学习小组的展示、经验交流,引导和鼓励学生尽快熟悉并适应此种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三,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学时,除进行案例教学外,还应该将现实问题与各章节的知识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从现实问题涉及到的双方利益立场来辩证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的灵活和周密,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课程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课程学习的长期效益。


  特殊教育概论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特殊教育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策略漫谈论文


  摘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报告中对学校的德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育人,以学生为本。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一定生理障碍导致了其一定程度的认知障碍、生活障碍,其心理也具有自身特点。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做全做细,同时也应该主次分明,在重点和难点方面下工夫,才能真正实现有品质和有效果的德育工作。


  关键词:特殊教育;班主任;德育创新;策略


  一、班主任是特殊学生的导航者


  在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全面发展当中的引路人,在特殊学生成长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公德意识、行为,促使他们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可以同正常学生一样参加今后的社会活动,将他们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健全的社会人。为此,要重视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不管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当向学生渗透自食其力才能在今后的社会中立足的道理,要让他们深深意识到应当做一名身残志不残的人。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日常礼仪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如就餐时应当让学生做到排队依次买饭,不可以任意插队;见到教师和其他同学时,应当让学生做到主动问好;每天应当让学生按照值日表定时完成各项卫生任务;到了指定时间,要求学生按照就寝时间表定时就寝等等。只有从小细节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日常礼仪和规范行为,才能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律意识,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品质,达到德育的目的。


  二、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实践表明,只有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协调一致时,才能充分发挥德育力量,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辅助作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共同为学生營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使残障学生时刻都感受到正面、积极的影响。平时,应当定期进行家访,或者通过开家长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也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并由此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德育工作开展情况等传达给家长,告诉家长除了智育之外,德育对残障学生来说也同样重要,将培养学生文明素养、规范的行为、积极向上的态度等对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性向家长解释清楚,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完美配合,共同为做好德育工作、实现德育目的付出各自的努力。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特殊教育学校应当结合自身特点,营造具有特殊教育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为顺利开展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主要从硬件文化和软件文化两方面入手。硬件方面主要包括校园物理环境,在宣传栏、教室走廊、班级内空间呈现正面积极的名人名言、模范人物传记等内容。也要注意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引导鼓励学生按照个人特点、兴趣爱好布置宿舍,使宿舍优雅温馨又不失文化韵味,让宿舍不但成为他们休憩的最佳场所,也成为陶冶情操的好地方。软件文化方面主要从校风校纪、生活方式、文化娱乐及舆论风气等方面进行正面隐性营造。例如,针对聋生的视觉优势、形象思维能力发达与直观体验需要强烈的特点,开展校园艺术节活动进行审美教育,重视并多开展体育运动进行道德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等教育。由于一定的生理障碍,残疾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和方式没有健全人那么完整和丰富,最熟悉的环境的熏陶和影响作用重大,因此一个更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教育合力的共同作用。要注意各学科教师和班主任要经常沟通,在教育方法、评价方式、价值引导及情感教育方面要努力达成一致,以便于教育作用的合力发挥。倡导从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到后勤人员,在言行着装等方面要适度得体,给学生良好的正面启发与引导。


  四、适应教育发展要求,不断探索德育新方法


  在特殊教育事业中,班主任作用巨大,关系到这些特殊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着学生的整个人生,所以班主任应该对特殊学生的生活学习负责。


  (一)严厉不是错,加上爱才完美


  对于班主任来说,威严在班级同学的管理上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管理者,既要有亲和力,也要有威严能镇住班级同学。班主任过于软弱退让,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可班主任的强硬蛮势,会让学生的心理蒙上阴影。班主任对学生的严厉,是鞭策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同时也让学生的发展放大到了极致。但是,这些班主任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看似都不近人情。每个小学生的内心都是敏感而脆弱的,班主任在严厉的过程中,切忌不可过分,多与学生沟通,多交流多引导,把爱随身携带。


  (二)关怀人格是爱的体现


  人们都说,教师是学生的第二个母亲,因为教师是学生除了母亲之外接触最多、受影响最深的人,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育十分重要。但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责任是育人。每个教师都应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关爱、关怀。片面的口头关爱没有大的作用,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内心,启发学生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尊敬、受爱戴的,教师很辛苦,但有学生的陪伴,也有欢乐的源泉。关怀的一大途径就是交流,作为教师,应与学生保持融洽的关系,去亲和学生,与她们沟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面对老师,教师才能把教育教学工作的做得更加完善。


  (三)传遍正能量、传播


  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受到教师的喜爱与鼓励,每个学生也有自身的优点,或许他们努力了,就是学不懂;或许他们心里有事,或许身体的残疾对他们造成的影响。对于每个学生,教师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怀与关爱,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好好学习。


  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并注重培养,努力地去塑造虽然身有残疾,但个性和人格都应该良好的学生。班主任要对学生的个性做全面了解,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让学生克服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负面的思想情绪,与此同时,在日常学习中向他们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班主任要紧跟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德育教育新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总之,应当结合特殊教育学校的特点,扎实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品质和独立人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将这些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