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_免费德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4
- 237
...
导读:如何撰写出满意的免费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是现在很多人都为之苦恼的问题之一,而论文的撰写也并非易事,必定是需要花费很多心思和汗水的,本论文分类为德育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关于免费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免费德育教育论文2000字(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的渗透论文
摘要:小学教育是人生教育的关键阶段,是学习传统文化和德育渗入的黄金时期。一个学生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离不开道德和法律的加持,道德和法治的培育是学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和行为标准。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所以流传至今,重点在于它能对人生建设和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教育;小学语文课堂
一、引言
当前,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德育能力的渗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一代人可依赖的精神食粮,也是国家与社会进步的文化源泉。我国优良文明的传播与传承,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所以,语文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就需要加大传统文化知识和德育渗透的力度。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始终能闪烁耀眼璀璨的光芒,是和它悠久的历史分不开的。几千年来,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意义。[1]小学生处于低龄阶段,认知和思想水平偏低,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通过小学语文课堂这一载体,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继承与德育知识的渗透相结合,是势在必行的。
伴随着经济文化的更迭,许多优良的文化基因逐渐被遗落。当代人中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者,也有较多的人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模糊不清。近几年提出了文化复兴,才将传统文化拉回到大众的视野。[2]当前,虽然有一些国学培育机构如雨后春笋,存在于街市,为部分学生提供了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但对于不了解国学的小学生,缺少了好的德育知识学习的途径。由此可见,如何把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有效结合,是小学语文老师要深思的问题。
三、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现状
首先,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度偏低,崇尚流行元素的风气较盛。其次,当代是互联网时代,加上手机的使用普遍,现在小学生几乎人手一部手机,信息来源范围较广,不再局限于老师的传授。小学生的信息面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对国外其他国家信息的了解触手可及。据不完全统计,小学生对国外节目的热捧程度远远高于中国,像韩国综艺、韩剧、美剧等播放率相较于传统文化的讲堂节目要高出许多。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传统文化视作冷门知识,对传统文化的喜好度和关注点偏低,更不愿意花时间点击学习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音频,据相关调查,有大部分學生认为,传统文化是落后的、被历史发展淘汰的文化。
四、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渗透的重要举措
(一)在教学内容中渗透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里面每一章节都有典故和古诗。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往往只侧重于字面知识的讲解,对知识背后更深层次的寓意较少传授,而这恰恰是衔接现代生活和传统文化的纽带。如果语文老师能借助课堂这一载体,加强对文章中德育知识的解读,将典故相关的背景故事深层次地进行解读,[1]学生就会增加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拿五年级语文教材中,节选唐诗王昌龄的《从军行》,此诗为一首边塞诗,诗中最后一句是被唱诵的名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边塞诗中的第四首,描述了边塞条件艰苦,但作者依然抱有为国征战胜利的决心,为保卫国家矢志不渝的精神。在更深意思的解读中,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从这首诗里,要学习王昌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更要学习他忠心报国的赤子之心。在学校,国家为新一代小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小学生更要认真对待学习,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许,用知识武装自己,长大后成为栋梁之材,用知识报效国家。
(二)拓展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渗透
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优秀思想的传承。小学语文教学中接触最多的就是唐诗《三字经》等,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如果老师只是告诉学生三个人之间,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那学生就会持质疑的态度,都是坐在一起听老师上课?凭什么要称对方为老师?这样做不是捧高对方,贬低自我吗?如果老师多一些德育知识的渗透,告诉学生要虚心请教,不要傲慢待人,在座的教室内,三个人之间,必有一个人有一些优点和专长,恰恰是学生自己不具备的,教导学生要戒骄戒躁,不能因一时的成绩而骄傲,更不能拿自己的强项去嘲笑别人的弱项,这样对于知识表面寓意加以生活实例的解读,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道理和价值所在,可以对学生为人处世起到一定的启发。[2]
总结: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知识指导实践,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通过课堂进行优良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对优秀文化基因的继承。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接力,是老师肩负的使命,也是为学生赋能的有效途径,小学生是进行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时期,通过课堂形式,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和德育知识,是为国家输送有用人才的必备条件。
免费德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浅析论文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导,让学生从小就受到德育思想的感染,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直以来,广大教育實践者都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导是语文学科的任务,美术教学的任务在于让学生获取美术知识,掌握绘画技巧,不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导,这样错误的认识导致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意识、艺术素养等的价值难以完整体现出来,小学美术教学培养了一批高分低能的人,十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鉴于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放在突出的位置当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意识。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实践进行一番研究。
一、利用民间美术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美术教学课堂当中,可以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古典文化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民间美术渗透德育教育,以此可以让学生学会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古典文化,不断助力学生文化内涵的提升。
例如,以《彩墨脸谱》为例,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我先为学生出示了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并为学生讲述了与脸谱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懂得了戏剧脸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不断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然后,我为学生讲述了戏剧脸谱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实例,如彩塑、剪纸、风筝、面具等等,并引导学生对脸谱人物造型以及脸谱的化妆方法进行了分析,让学生了解了传统脸谱艺术的造型规律和艺术特色,以此使学生深入感受了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教师通过利用民间艺术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感受了脸谱艺术的美感,主动参与了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不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
二、利用合作学习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合作学习运用到美术教学课堂当中,可以对学生的合作能力进行培养,十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合作学习渗透德育教育,以此可以让学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睦相处,不断促进良好团队氛围的形成。
例如,以《让剪影动起来》为例,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我先为学生出示了皮影的图片,并向学生提了以下问题:你知道图片中奶奶跳的舞蹈动作来自什么艺术形式吗?剪影是怎样动起来的呢?然后,小组学生以上述问题为引导,搜集了与皮影有关的资料,探究了皮影人物的制作方法。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了友好的沟通与交流,明确了彼此的分工,没有出现相互排斥、相互攻击的现象,做到了团结友爱,不断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成效。之后,小组的学生代表在课堂当中分享了本组搜集到的资料,说了说本组的观点,并与其余小组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解决了彼此的疑问,完善了自己对教材知识的认识,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最后,我对小组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总结,并详细为学生讲述了教材当中的知识,不断加深了学生的学习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利用合作学习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理解包容了彼此,营造了积极乐观的氛围,打造了良好的班风,不断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
三、利用美术鉴赏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对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美术鉴赏渗透德育教育,以此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不断助力学生美术综合水平的提升。
例如,以《寻找美的踪迹》为例,在进行德育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欣赏了一朵花、几朵花和许多花的照片,并让学生分别谈了谈对这三张照片的体会,以此使学生对教材当中的知识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我让学生欣赏了长城远观和近看的图片、树林和沙漠的图片以及肌理图片,并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了教导,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了事物的美,以此为学生渗透了美育教育。之后,我让学生思考了以下问题:在自然景色当中,还隐藏着哪些美呢?并让学生进行了举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学校很美等等,以此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发现了美。这样,教师通过利用美术鉴赏渗透德育教育,提高了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不断促进了学生美术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视度,并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利用切实可行的策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导,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的人格,不断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