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交流论文5000字_德育教育交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 实用文档
- 2021-06-24
- 337
...
导读:在进行德育教育交流论文5000字写作的时候,总是会有很多人觉得烦恼不已的,不知道应该写什么样的内容才算得上优秀,其实写作论文也不是什么难事,多阅读一些论文范文也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分类为德育教育论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德育教育交流论文5000字范文供大家参考。
德育教育交流论文5000字(一):艺术类院校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中的德育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在“一带一路”的倡议背景下,文化艺术交流已成为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艺术类院校作为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重要承担者,应当抓住对外交流的教育阵地,促进艺术教育和德育相融合。以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为路径,对艺术类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培养、树立文化自信,建立一条适合全球化背景的、具有艺术特色的大学生德育途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德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文艺座谈会上说,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开放程度日益加深,艺术的对外交流已经成为推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实现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作为文化中心的高校,更是走在了对外交流的最前沿。当前艺术作为纽带已经成为综合类艺术院校对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院校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呈现出参与面广、参与度深的特点。近年来艺术类院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涉及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多个专业领域。一方面,教师出国(境)访问、学生出国(境)留学规模不断扩大,世界各国家来华留学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学术访问、学术交流、项目合作等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成为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的重要纽带;另一方面,全国艺术类院校每年参与的双边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在各类艺术节、文化展、巡演、论坛等等交流活动中,中国文化艺术通过师生精彩展现,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已然成为艺术院校教育实践的主要组成部分,抓住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教育阵地,有助于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和政治意识,促进艺术教育和德育相融合。
一、对外交流中艺术院校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艺术院校的德育教育方式依然保持着与一般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一致性,没有形成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符合艺术生特点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应当贯穿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而在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中,德育教育常常面临着被忽视、难发挥的窘境。首先,由于艺术院校的专业性较强,在对外交流中更侧重于专业领域而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其次,艺术生崇尚自由的个性在对外交流中公民意识不强。再次,在对外交流程度、频度不断扩大加深的背景下,各国文化、思想共同呈现、相互交汇,其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因此,以文化艺术交流为路径,加强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德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对外交流作为加强艺术类大学生德育的路径有其科学的理论依据。首先,艺术本身就具有德育功能。马克思恩格斯曾在许多文艺评论中表达了艺术的德育功能。他们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4期上发表的书评》中认为,“崇尚真实的伦勃朗式的绘画能将革命派的领导人真实再现……”。[1]实际上认可了艺术家将自己的思想观念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可以作为宣传和教育的手段,帮助传导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次,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是一种间接性的教育路径。间接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指“教育者的德育意图并不直接和明显,受教育者通过间接途径接受道德教育的教育形态。”[2]第一,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具备固定的场地、时间和教师等教育条件,它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授方式。第二,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通常以促进国家、民族之间理解和增进友情为主要目的,活动并不以对学生的德育为主要目标。第三,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德育效果。通过参与对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会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意识中。
二、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德育功能分析
“道德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主、自觉、自愿、自律的行为。”[3]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艺术交流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主动地、能动地接受道德培育,对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建立道德标准、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提高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创新道德培育方式,易于吸引学生兴趣
高校传统的道德培育方式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基础课程、主题教育活动以及学生实践活动等。由于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较普通高校学生低一些,他们往往难以理解书本上的晦涩的知识内容,不仅学生学着吃力、反应缓慢,难以达到启发式教育的效果,同时也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而主题教育活动相比课堂教学目的性更强、方式更灵活,但一些高校往往为了扩大效果去强制学生参加,触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反而使主题教育流于形式、流于表面,最终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文化艺术对外交流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方式,更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看重自己的专业素质,他们更加热衷于参加和自己专业相关的艺术类活动,如表演类专业的学生更希望站在舞台上展示自我,非表演类专业的学生同样希望自己的专业才能被更多人认可。对于文化艺术对外交流这种具有国际性质的平台,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更高,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投入其中,这些都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促进艺术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实现“德艺双馨”培养目标
德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的真、善、美。而艺术教育也可称为审美教育,以美引善,以美启真,在艺术作品中呈现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由此可见,德育和艺术教育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领域,方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是所追求的目标却是一致的。从古至今,一直有将艺术教育和道德培育相结合的传统,古人将“乐”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也有通过琴、棋、书、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出世的人生境界。
文化艺术交流活动是连接德育和艺术教育的桥梁。以艺术表演为例,在表演之前通过学习艺术作品学生获取对美的认知。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作为演员扮演着双重身份,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自身角色演绎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另一方面是施教者,通过肢体语言或音乐向观众传达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念。参与文化艺术交流,不仅能够提升参与者的专业水平,而且提升参与者的道德素养,使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三)达到“知行合一”目的,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其培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人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在将道德教育和艺术实践相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除了相互学习、借鉴,更重要的是展示本国家、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舞蹈专业为例,在对外交流中基本以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作为展示内容,所表达的也是中国人民勤劳质朴、热爱生活的精神面貌。民族精神是抽象的,但是舞蹈艺术作品可以从面部神态、肢体语言等方面转化为具体的、生动的表达。排练时,学生首先要通过面部神态、肢体语言、服装道具在体会壮族人民的性格和情感,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熏陶。同学们的表演过程,即是对民族精神、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认知,并指导着演出实践的过程。
三、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德育教育路径分析
恩格斯说过:“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4]德育教育已有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理论体系,却不能直接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应用到文化艺术交流之中,而是需要通过对外交流的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研究出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在艺术专业学习中培养国家认同感,牢固学生思想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德育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前期艺术教育的积淀。中国不乏大量的优秀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充满了中华民族精神气概和爱国情怀的,有体现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也有诉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等等。学生们在学习这些文艺作品时可以直观地认知祖国,加深对祖国的情感。
1、将革命历史题材加入艺术作品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作用
许多经典革命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音乐家用音符描述中华儿女将为争得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英勇抗争的历史故事。如演唱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国民革命歌》、《松花江上》、《毕业歌》等歌曲,可以直接感受到革命先辈自己和祖国命运紧紧相连的爱国情感,欲将誓死保卫祖国的革命热情。舞蹈专业通过舞蹈作品则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肢体语言上追溯久远的革命故事,如《八女投江》、《五四五四》、《映山红》等舞蹈剧目,能够使同学们深刻地体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共共产党带领人民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英雄气概,为争取民主解放、国家独立的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2、将民族文化加入艺术作品中,加强民族精神培养
民族文化犹如一个民族的DNA,是保持民族独立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以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如《茉莉花》、《刘三姐》、《渔舟唱晚》等歌曲,《孔雀舞》、《鸿雁》、《采薇》等舞蹈,以及埙、笛、琴等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从文艺角度来看,中国的文艺作品做体现的民族文化与民歌民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舞蹈戏剧、风俗习惯等联系紧密,“内含的仍是民族的意识、情感、思维、心理、道德观、价值观等等的精神因素”。[5]学生们学习这些艺术作品,实际上就是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建立起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加强大学生使命感,把握实践育人环节
毫无疑问,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能够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对外交流这一隐形课堂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国际性、开放性,是展现自己、提升形象的最佳途径;二是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既担负着演出交流任务,又是德育教育的受益者。将双边文化艺术交流作为一种实践教育活动,使学生在交流中的学习、展示上升为传播中华民族文化、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使命,将行动升华为思想,能够进一步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1、传播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信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象征,在对外交流中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对于参与演出交流、面对各国文化碰撞的大学生这种使命感尤为强烈。在国际交流的舞台上各国都在尽力展示自己国家独特文化的精彩一面,展现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本国文化,是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欣赏的基础。在这种特殊的压力下,大学生做好演出交流工作、展现中华文化、提升民族自信的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
2、展现礼仪修养,树立良好形象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艺术的对外交流是进行文明的礼仪修养、树立良好公民形象的有效途径。在交流过程中,一是要培养大学生与国际友人交流时谈吐文明、举止优雅的风范,二是要提醒大学生尊重他国礼仪规范,树立良好的中国公民形象。
3、培养团结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任何活动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团结精神。在对外交流中的参与者在面对国外人员时通常爱国情感和民族自尊心会得到进一步升华,在此情境下教师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团结协作,学生们会更加深刻体会到凝聚力的重要性。
(三)把握各教育环节的重点工作
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做到“课程育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艺术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目标已不能仅局限在完成教学任务,除了要让学生深入领悟文化艺术瑰宝,学习得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使学生从自身专业学习中获得国家认同感、民族意识,以达到育人、树人的目的。
辅导员在管理、服务环节中做到“实践育人”。辅导员是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价值观引导者、思想领航人。在实践活动中辅导员应当引导学生多参与对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形象、建立文化自信。
此外,从教育国际化角度来讲,学校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把控好全局,利用本校的地理优势和艺术专业优势,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争取合作、拓宽渠道,增加对外交流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对外交流中来。
从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角度探究德育教育是一个容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顺应当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下,文化艺术对外交流逐渐成为艺术类院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本文在研究大量的文化艺术对外交流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对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的德育教育的可行性以及教育路径进行了初步探究。随着全球化逐渐深入,对外交流活动也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形式,德育的方法也需要结合实践工作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使文化艺术对外交流活动真正成为艺术类院校行之有效的德育路径。
德育教育交流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的提升对策探讨论文
摘要:职业教育学生与普通高中生、大专生相比,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德育课作为对其思想、价值观进行引导的重要课程,应该根据其个性特征组织教学。现代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呈现出学习时空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师生交流的互动性等特征。职业教育德育课程教学既面临着教学民主化、内容多样化、信息获取便利化等新机遇,也面临着信息繁杂,学生受干扰性强、手段众多,教师教学难度大、舆论透明,社会关注度高等现实问题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优势,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师素质,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德育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德育课网络环境职业教育对策
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课程。对中职阶段的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根本目的是在保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从而让中职学生成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人才。
职业学校学生有其特殊的个性特点,相对于普通高中生、大学生来说,职教生心智不够成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认知能力有限;大多数中职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明显弱于高中生,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存在各种问题,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德育课也成为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塑造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途径。面对思想怪异、行为出格的学生,应在德育课程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讲究科学的管理方法,使工作得心应手,所有的困难迎刃而解[1]。
随着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生活愈发离不开网络,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也必须紧随时代发展脚步,方可真正见到实效。而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职业学校德育课迎来了新的机遇,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网络时代以其获取信息的便利性、传播的无限性、资源的丰富性为德育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另一方面,高频率传播、高信息密度对职教生的思想造成了更大的冲击[2]。因此,创新中职德育路径,依托网络背景,加快中职德育变革,就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所在[3]。如何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规避其带来的风险,抓住机遇,更好地开展德育课程,切实提高职教生道德素质,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的特征
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相对于传统课程来说有以下几个新的特征:
1.学习时空的多样性
网络环境下,除传统课堂外,学生学习空间变得多样,网络各个平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各在线教育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主阵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各类学习App、社交App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空间,最直接的就是微信、微博、qq等。学生可以利用现代传媒,自主获取德育资源,多平台进行学习。同时利用网络,学生随时随地就能获得德育教育的最新成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学生学习的时间扩大了学习的空间[4]。
2.学习内容的丰富性
网络环境下,各个平台信息传播速度快、更迭频繁,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因此学生学习内容的数量与传统课堂相比空前扩大。学生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自主搜索学习内容,大咖讲座,名师风采,应有尽有;专业知识、精品课程,也较为容易获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进行浏览、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学生也可在各互动平台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与同龄人、前辈们进行交流、互动,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
3.师生交流的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是德育课程的主导者,是课程的核心设计人员,对信息的传播起决定作用,而学生是信息的接收者。而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主动性更强,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向的不平等的线性传播关系,学生知识的学习、获得途径更广、思维更加活跃,在很多方面甚至能超越教师,尤其是在网络流行文化方面,学生可能比教师更合乎潮流、接受度更高。因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成为可能,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性增强[5]。
二、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的机遇
1.教学民主化
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热情度不高,社会热点实践敏感性不强。传统德育课中,教师多以“填鸭式”的方法施教,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常在自说自话,学生过耳即忘,说教色彩浓厚,教学效率不高[6]。而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高效率的信息传播为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更新观念提供可能,这在客观上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引导他们关心社会、主动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一种自我学习,更为他们参与德育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可能。而时事、热点、新闻等的运用,拉近了课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使教学更加民主化。
2.内容多样化
网络环境中的海量信息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增加了教师课程教学内容素材的来源,教材内容都能够在网络上找到对应或与之相关的素材,并且这些素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教师改编或转变为教学案例。传统职业课程主要聚焦于班级管理、学生发展、家校合作、社会实践等方面,内容较为枯燥,活动形式单一,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大数据模式下,教学信息共享,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日益丰富,教学时可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解读等,内容更加多样化,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思考能力培养,海量信息也向学生传达着多元思想和多元价值,这极大地丰富了德育课的教学内容。
3.信息获取便利化
传统课堂,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就是教师的讲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可以用网络搜索、手机查阅等方式获取信息,信息获取的渠道更加多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更使得学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信息获取速度空前加快,信息获取效率极高。有需要时,学生只需动动手指就能获得想要的信息,这为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学习提供了可能,大大提高了德育教育的效率。
三、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的挑战
1.信息繁杂,学生受干扰性强
新媒体的发展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三尺讲台”课堂模式已经不受欢迎。为更好地教学,教师需要打破传统,学习各种教学手段。近些年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要求日益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引入“雨课堂”“职教云”,一步步突破自我,更新手段,创新教学。然而,科技日新月异,网络教学手段一代又一代,教师要熟练掌握每一个教学手段并不容易,需要投入较大的时间、精力,这给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同时,新的教学手段的改变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在教学时,需要结合新技术、新手段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对教学思路进行再次打磨,这对于教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来说,并不容易。
2.手段众多,教师教学难度大
现时代的职业学校学生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非常擅长从网络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然而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某些信息的来源和真实性难以判断,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学生接触的信息量大、信息种类多,在众多的信息中存在一部分不适合学生了解的内容,学生自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网络信息的诱惑和误导。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等内容、浏览不健康网站,被一些思想侵蚀了价值观,影响学习、生活。近期,众多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进而影响身心健康的例子层出不穷,就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另外,网络世界是虚拟世界,学生精力较为充沛,在日常生活中消耗较小,因此精神上往往比较空虚;接触虚拟世界,扩大了交际圈,学生往往会沉迷于虚拟世界的美好,忽略日常生活。同时,非面对面的交流方式隐蔽性强,学生更容易放纵自己,责任意识淡薄,容易出现违反道德、法律的行为。
3.舆论透明,社会关注度高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键盘手”们不出门而知天下事,信息的透明度更高;因此,教学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透明的,随时可能被学生拍下来发布到网络上: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谨言慎行。尤其社会上目前对师生关系问题较为敏感,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关注度较高,一个不恰当的言论、举止,都可能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对于学生来说,网络的隐蔽性往往麻痹了不成熟的他们,认为发表一些观点、进行违法行为可以不为人知,实际上大数据时代信息透明,任何不合适的行为都可能被曝光,进而给他们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四、网络环境下提高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效率的对策
为更好地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德育课教师应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补充相关的道德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能力,促使学生从注重知识学习向注重知识的践行转变。这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从德育课堂整体教学实施效果来看,网络环境提高了对德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7]。因此,为更好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提高德育课程教学效率,教师应做如下努力:
1.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应在传统课堂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开展“互联网+职业德育课堂”教学。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开展线上教育,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在职教云、慕课、雨课堂等线上平台上开设德育课程,上传教学资料,使其成为“第二课堂”。同时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构建QQ群、微信群、微博群等平台,加强与学生互动,必要时实现一对一个性化沟通,突破传统课堂的有限教学模式,实现无限教学。
2.优化教学内容
互联网时代,新知识、新词汇层出不穷,因此这需要教师、学生都不断学习,尤其是作为教师,更要做到随时学习、终身学习,更要多关注网络上发生的热点事件、社会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话可说,将思想传达给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还需加强自身资源整合能力,设计创新的德育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德育资源的生动性、丰富性,综合运用图文、声像、视频、动画等网络资源,营造有趣、生动的课程,切实提升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效率。
3.加强教师素质
网络环境下,教师为更好开展德育教育,不仅应该更新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教学思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教师应积极转变德育观念,不断加强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和能力,掌握网络信息技术,跟上信息发展的节奏,熟悉最前沿的网络语言;同时,要坚持终身学习的观念,丰富自身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和学生产生思想共鸣,跟上时代的脚步[8]。另外,德育课程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警惕,以身作则,加强法律意识,尤其在网络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在行为上为人师表,防止违反师德事件的发生。在日常教学中,更要多关注学生在网络上的言行,加强其行为管理,尤其需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4.密切家校联系
家长是德育教育的另一个主力军,网络时代,使家长深度参与学生的德育成为可能。教师应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进行德育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倡导家校合作,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教师可利用QQ、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等网络工具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在线布置作业、在线统计、查看作业、视频上传及信息发布等。还可以单线与家长交流,随时与家长沟通。通过网络化手段,家长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况,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及时与教师联系。同时,也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学校的教学安排,对德育的政策、做法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这有助于家长认识、认可教师的德育工作,家校合力下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五、结语
职业教育德育课程的关键在于熏陶情感,塑造健全人格,教会学生辩证看待事物,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网络环境下,职业教育德育课有新的特点,这为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挑战在于必须加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机遇在于可以借助网络环境优势拓宽德育渠道。作为新时代的职业学校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思想建设,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现代社会建设者。
本文链接:http://jvsha.com/1694.html